原文注释

1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 "Vers un signifiant nouveau," Ornicar 17-18 (1979), p. 23.

2 见 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 Le fini et l'infini, Paris:Bayard 2010, p. 10。

3 弗洛伊德自己的地球仍然在转啊是他的老师沙尔科弗洛伊德经常重复的一句话:"理论是好的,但它并不妨碍[不符合它的事实]存在"),不言而喻,这一版本也有同样的模糊性,即它不应被归结为简单的经验主义。

4 这种 "辨证唯物主义 "依赖于哲学中所谓的 "语言学转向",它强调语言如何不是一种中性的指认媒介,而是一种嵌入生活世界的实践:我们用它做事,完成具体的行为......难道现在不是扭转这种陈词滥调的时候了吗:今天,是谁声称语言是一种中性的指认媒介?因此,也许我们应该强调,语言并不仅仅是生活世界的一个瞬间,是生活世界中的一种实践:语言的真正奇迹在于,它也可以作为一种中立的媒介,只是指定一种概念/理想的内容。换句话说,真正的任务不是将语言定位为生活世界实践中的中性媒介,而是说明在这个生活世界中,如何能够出现一种中性的指定媒介。

5 当然,我完全赞同新的研究成果,它不仅确凿地证明了这四个名字的继承顺序并不是简单的线性递进--费希特和黑格尔在他们的批判中显然 "误解 "了康德、谢林误解了费希特,黑格尔完全无视可以说是谢林最伟大的成就--他的关于人的自由的论文--但同时也误解了,人们往往甚至无法直接从一个名称进入另一个名称:迪特尔亨里希指出,为了把握从康德到费希特的内在逻辑,我们应该考虑到康德的第一批批判追随者,莱因霍尔德、雅各比和舒尔茨,换句话说,费西特的的早期体系如何才能被正确理解为对这些早期批判者的康德的反应。

6 Dieter 亨里希,《康德与黑格尔之间》:德国观念论 讲座》,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32 页。

7 同上。

8 同上。

9 同上。

10 布雷特-W-戴维斯,《海德格尔与意志》:On the Way to the 泰然任之 (Gelassenheit) , Evanston: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107 页。

11 有关这一反转的更详细分析,请参阅我的《不可分割的剩余》(The Indivisible Remainder),伦敦:Verso Books 1996。

12 F. W. J. Schelling, Sämmtliche Werke, Part 2, Vol. 1, Stuttgart-Augsberg:J. G. Cotta, 1856-61, 第 294 页,布鲁斯-马修斯(Bruce Matthews)在其为谢林的《实在论哲学的基础》(The Grounding of Positive Philosophy)所作的导言中引用并翻译了该书,奥尔巴尼: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34 页: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34 页。

13 Friedrich Hölderlin, "Über Urtheil und Seyn" (1795),译自 H. S. Harris, 黑格尔的发展:1770-1801 年走向阳光》,牛津:Clarendon Press 1972 年,第 515-16 页。

14 亨里希,《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第289-90页。

15 在此,我深深地感谢凯瑟琳-马拉博(Catherine Malabou),《黑格尔的未来》(L'avenir de 黑格尔),巴黎:J. Vrin 1996(英文版为 The Future of 黑格尔,trans.Lisabeth During, London:Routledge 2005)。L'avenir de 黑格尔与热拉尔·勒布伦的《概念的耐心》(La patience du concept)和比阿特丽斯-朗格内塞(Beatrice Longuenesse)的《黑格尔 et la critique de la métaphysique》(黑格尔 et la critique de la métaphysique)同属关于黑格尔的书籍,它们几乎以每十年或每二十年的固定节奏神秘地浮现在法国,这些书籍在严格意义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们重新定义了它们所涉足的整个领域--实际上,当一个人沉浸在这些书中时,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德里达写道:"没有什么能让我们不一步一步、一页一页地追随《黑格尔的未来》的非凡轨迹......我再次呼吁大家阅读这本书。

在这个系列中,我们应该加上丽贝卡-科梅的《哀悼之病》(Mourning Sickness Palo Alto: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11年),这是最新的一本关于黑格尔的 "书",证实了这样一种猜测:至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只有女性才能写出一本关于黑格尔的真正好书。

16 "贵族 "见维基百科 "贵族(笑话)"条目。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坚持认为,好的笑话与其说是依靠反转肤浅的纯真来传达肮脏(性)的信息,不如说更多时候是反其道而行之,反转将庸俗的淫秽转化为纯真,就像苏联时期一个愚蠢至极(非政治性!)的俄罗斯笑话:两个互不相识的男人坐在火车的同一个包厢里。沉默良久之后,其中一人突然向另一人问道"你操过狗吗?"另一个惊讶地回答:"没有,你呢?""当然没有。我只是想找点话题而已!"

17 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哲学宣言》,伦敦:Verso Books 1999 年,第 84 页。谁是谁的反哲学家?巴迪欧有学者猜测,赫拉克利特是巴门尼德的反哲学家,诡辩家是柏拉图的反哲学家(尽管他们在逻辑上暂时先于柏拉图),帕斯卡尔是笛卡尔的反哲学家,休谟是莱布尼茨的反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还有马克思?)是黑格尔的反哲学家,甚至拉康是海德格尔的反哲学家。然而,这幅图景必须是复杂的:康德的思想--甚至整个德国观念论及其中心主题--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难道不是古典形而上学在其最后伟大模式(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模式)中的反哲学吗?或者说,萨德在拉康式的阅读中不是康德的反哲学家,因此拉康的"avec "意味着通过他的反哲学家来阅读哲学家?而 黑格尔 的真正的反哲学家不就是已故的谢林吗?或者,更进一步说,黑格尔的独特性难道不在于他是他自己的反哲学家吗?

18 循着这一路径,扬贝沉浸于十七世纪伊朗伟大思想家莫拉-萨德拉的思想--这一立场与彼得-斯洛特迪克等欧洲思想家的诺斯替转向并不陌生。见 Christian Jambet, The Act of 存在, New York:Zone Books 2006。

1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纽约:Cosimo Classics 2007。

2 引自 Elaine Feinstein,《所有俄罗斯人的安娜》,纽约:Alfred A. Knopf 2005 年,第 170 页。

3 普里莫-列维(Primo Levi)晚期关于化学元素的著作(《元素周期表》,纽约:阿尔弗雷德-A-诺夫出版社,1996年)应该在这样的背景下阅读:将一个人的境况完全叙事化,将一个人的生活故事作为一个连贯的叙事讲述出来,是困难的,甚至是根本不可能的:对列维来说,大屠杀的创伤阻碍了他的叙事。因此,对他来说,避免他的象征宇宙崩溃的唯一办法,就是在象征真实之外,实在界 (the Real) 化学元素的分类中寻找支撑(当然,在他的版本中,分类只是一个空框架:每个元素都在术语其象征关联中得到解释)。

4 G. K. 切斯特顿,《东正教》,旧金山:伊格内修斯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8 页。

5 Jorge Semprún,《漫长的航行》,纽约:眺望出版社 2005 年版。

6 同上,第 39 页。

7 见 Robert Antelme, L'espèce humaine, Paris: Gallimard 1978。

8 Primo Levi, If This Is a Man, New York:Alfred A. Knopf 2000 年,第 63 页。

9 Semprún,《漫长的航行》,第 172 页。

10 这些信息要归功于芝加哥的达尔马-阿卜杜勒米吉德(Dalmar Abdulmejid)。

11 马尔库斯-奥勒留:《沉思录》,译注。格雷戈里-海斯,纽约:现代图书馆,2002 年,第 70-1 页。

12 伊曼努尔·康德, "The Conflict of Faculties," in Political Writings, Cambridge:剑桥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82 页。

13 吉尔•德勒兹 (Gilles Deleuze) ,《理智的逻辑》,马克-莱斯特与查尔斯-斯蒂瓦尔合译,纽约:《理智的逻辑》。Mark Lester with Charles Stivale, New York: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0 年,第 5 页。

14 同上,第 7 页。

15 G. W. F. 黑格尔,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trans.A. V. 米勒,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77 年,第 89 页。

16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精神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纽约:W. W. Norton & Company 1978,第 103 页。

17 G. W. F. 黑格尔, The Science of Logic, trans.A. V. 米勒,大西洋高地:Humanities Press 1969, p. 400.

18 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第 4 卷,B. Jowett 译,牛津:《柏拉图全集》,第 3 卷,第 4 页。B. Jowett,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892 年。

19 Mladen Dolar,"In Parmenidem Parvi Commentarii",Helios 31:1-2 (2004),第 65 页。

20 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与从康德到黑格尔之间的平行关系真的成立吗?黑格尔 真的如布哈林所说,是 "资产阶级的亚里士多德 "吗?别急......

21 作者的译文: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 Logiques des mondes, Paris:Seuil 2006 年,第 9 页。

22 Jelica Sumic, "On the Path of the Semblant," Umbr(a) 1 (2007), pp.

23 亚里士多德早就提出过这一点:我们能够欣赏模仿--比如在戏剧舞台上或在绘画中--某种自在 (in itself) 丑陋的东西,如果我们在现实中遇到它,我们会觉得非常讨厌。

24 苏米克,"在胜博发国际手机的道路上",第 13 页。

25 Russell Grigg, "Semblant, 阳具 (Phallus) and 对象 in 拉康的 Teaching," Umbr(a) 1 (2007), p. 134.

26 埃德加-华莱士(Edgar Wallace)是英国侦探小说作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风靡一时,但如今已被人遗忘,他以写作速度极快、产量极高而著称,据说他的秘书的职责之一就是检查他笔下人物的命运,以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比如同一个人被杀两次。

27 扮演这些谎言受害者的女演员是罗纳德-里根的第一任妻子简-怀曼(Jane Wyman);后来,在里根担任总统期间,他专门干这种连自己的 "虚构真相 "都被践踏的事。有一次,他向众人讲述了一个“真正的”二战飞行员的故事,这位飞行员在与他那架注定要坠毁的飞机失去所有联系后,并没有弹射逃生,而是试图救他的副驾驶,结果两人双双遇难。当被问及他是如何知道这一点时,里根喃喃自语道:"一定是这样的,他是一个真正的美国人......"。难怪简和罗纳德分手了--南希显然更喜欢这种加倍的谎言。

28 见 David K. Lewis,"真理 (Truth) in Fiction",in Philosophical Papers,Vol. 1,Oxford:牛津大学出版社,1983 年,第 23 页。

29 雅克-阿兰·米勒 (Jacques-Alain Miller) ,"Of Semblant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Sexes," 精神分析的al Notebooks 3 (1999), p. 10.

30 见 拉康,《精神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第 103 页。

31 Bernard Baas,"假相 (Semblance) :哲学化的考验》,Umbr(a) 1 (2007),第 86 页。

32 我在这里依据的是阿伦卡-祖潘契奇(Alenka Zupančič),"真理 (Truth) 根据尼采",在后现代理性研讨会二律背反上的发言,埃森,2002年3月15日。

33 请注意反转通常的反身 (reflexive) 动作:不是我们以为是原物 (the Thing) 的东西显示出它本身仅仅是迈向原物 (the Thing) 的一个步骤;而是看似仅仅是一个准备动作的东西显示出它本身已经是原物本身 (the Thing itself)了。而且,针要补充的是,这一反身 (reflexive) 举动迫使我们改变"原物本身 (the Thing itself)"的定义--它不再是一个实质性的自在 (In-itself) 。

34 Thomas J. McFarlane,"柏拉图的巴门尼德",整体科学中心,1988 年 12 月 1 日,2004 年 3 月 3 日修订,见 integralscience.org。

35 J. N. Findlay, Plato: The Written and Unwitten Doctrines,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 1974, p. 26.

36 Dolar,"In Parmenidem Parvi Commentarii",第 67 页。

37 玛丽-路易斯-吉尔:《柏拉图巴门尼德导言》,译者:玛丽-路易斯-吉尔和保罗-瑞安,印第安纳波利斯:哈克特出版社,1996年。玛丽-路易斯-吉尔和保罗-瑞安,印第安纳波利斯:哈克特出版社,1996年。

38 同上,第 107 页。

39 迪特尔亨里希,《康德与黑格尔之间》,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5-6页。

40 Dolar,"In Parmenidem Parvi Commentarii",第 67 页。

41 同上,第 81 页。

42 同上,第 82 页。

43 Armand Zaloszyc,"Y a d’l’Un",在世界精神分析协会大会上的发言,罗马,2006年7月13-16日。

44 同上。

45 这一译法可能依赖于Meister Eckhart,他已经创造了 "Ichts "作为 "Nichts "的正面版本,即虚空的正面/生成维度--虚无,一切创造都源于虚无。艾克哈特看到的是 主体 与 否定性 之间的联系。

46 更不用说在英语中,巢穴的意思是 "洞穴、藏身之处、巢穴、安全的地方 "这一奇怪的事实了。

47 拉康,《精神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第 62 页。

48 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and Barbara Cassin, Il n'y a pas de rapport sexuel, Paris: Fayard 2010, p. 82.

49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 "L'Étourdit," Scilicet 4, Paris:Seuil 1973 年,第 51 页。

50 同上。

51 巴迪欧 and Cassin, Il n'y a pas de rapport sexuel, p. 83.

52 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波士顿:St. Botolph Society 1892 年,第 391 页。

53 德勒兹,《感官的逻辑》,第 1 页。

54 同上,第 22 页。

55 同上,第 162 页。

56 同上,第 164 页。

57 同上,第 165 页。

58 同上。

59 吉尔,《巴门尼德导言》,第 90 页。

60 同上,第 91 页。

61 同上,第 99 页。

62 同上,第 102-3 页。

63 同上,第 106 页。

64 哈斯的 "manys"(多重性)概念实际上接近于巴迪欧:"manys "意味着多重性无法还原为多重性的本体,因此它们的对应物是无,即虚无。(见安德鲁-哈斯:《黑格尔 与多重性问题》,埃文斯顿,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年: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年)。这里的关键困境在于,这种多重 多重性 是否仅由作为终极 本体论 参照的虚空来维系,还是我们 需要一个 关联的 "一 "的概念来维系。如果是,那么是什么样的 "一 "呢?被划杠的 (barred) 一,太一 (the One) 纯粹的差异?拉康的 Y a d’l’Un?

65 至关重要的是,不要把这个中性/吸收的零与测量的零混淆起来,就像那些不真实的分析家人一样,他们试图把某种精神 "理智 "的规范标准强加给病人,以测量他或她是否偏离了这个标准。

66 我在这里依据的是 雅克-阿兰·米勒 (Jacques-Alain Miller) ,"Logique du non-savoir en psychanalyse," La cause freudienne 75 (July 2010), pp.

67 只有这个 "无",而不是 "虚空",才能算作 "1"。我们应该把这一教训应用于新柏拉图主义神秘主义者的关键问题:如何从原初无边无际的虚空的深渊进入太一 (the One) ?那就是把它框定起来,从而把它变成可以被视为 "一 "的 "无"。

68 见 Irena Gross, The Scar of Revolution, Berkeley: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91 年。

69 约瑟夫-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载《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历史》:Short Course,ed.苏共(布)中央委员会委员会》,纽约:国际出版社,1939 年,第 106-7 页。

70 罗伯特-康奎斯特:《悲伤的收获》,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 年,第 119 页:牛津大学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19 页。

71 同上,第 120 页。

72 同上。

73 乔治·阿甘本 (Giorgio Agamben) , Le temps qui reste, Paris: Payot & Rivages 2000, p. 168.

74 见 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 L'être et l'évenement, Paris: Minuit 1989。

75 诡辩家与柏拉图之间的对立也与民主和企业有机秩序之间的对立有关:诡辩家显然是民主的,他们传授的是诱惑和说服群众的艺术,而柏拉图则勾勒出一种等级森严的企业秩序,在这种秩序中,每个人都有其适当的位置,不允许有任何特殊的普遍性地位。

1 "你指责我是虔诚的信徒,以此为自己是哲学家开脱;这就好比当酒让你陶醉时,我却放弃了酒"。让-雅克-卢梭,《朱莉》,或《新恋爱》,阿姆斯特丹:马克-米歇尔-雷伊,1769 年,第 284 页。

2 事实上,基督教悲剧已不再是悲剧,它的恐怖已超越了悲剧的范畴。当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写道:"对许多悲剧理论家来说,阿伽门农是悲剧,但奥斯维辛不是 "时,他是在讽刺那些后现代精英主义者,他们赞美孤独英雄自杀激情的伦理壮观,却忽视了千百万普通人的苦难。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把他的话理解为事实:

3 弗朗索瓦·巴尔梅斯 (François Balmès) , Dieu, le sexe et la vérité, Ramonville Saint-Agne: Érès 2007, p. 196.

4 引自让-皮埃尔-肯普夫和雅克-佩蒂特,《L'Otage》,巴黎:现代文学档案馆,1966 年,第 65 页。

5 同上,第 53 页。

6 索伦 克尔凯郭尔,《要么/要么》,第一卷,纽约:Anchor Books 1959,第 137-62 页。

7 Robert Hutchinson,《伊丽莎白的间谍大师》,伦敦:Orion Books 2006 年,第 168 页。

8 理查德-霍姆斯(Richard Holmes):"传记艺术",评论《真理 (Truth) 生活》(A. O. J. Cockshut 著),《泰晤士报》(伦敦),1974 年 5 月 30 日,第 11 页。

9 当(在罗马书 7:4 中)保罗说基督徒通过基督的身体死在律法上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其中的悖论:"律法通过与人类的罪紧密相连的东西被战胜了"。斗争和战胜的场所是身体,而不是律法。

10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 Le séminaire, Livre IV: La relation d'objet, Paris: Seuil 1994, p. 48.

11 斯拉沃热·齐泽克 (Slavoj Žižek) ,真实眼泪之可怖 (The Fright of Real Tears) ,伦敦:BFI 1999,第 5-6 页。

12 同上,第 130 页。

13 亨利-柏格森,《笑:13 亨利-柏格森:《笑:关于滑稽的意义的论文》,译者:克劳德斯利-布勒顿和弗雷德-罗斯韦尔,纽 约:《笑:关于滑稽的意义的论文》。Cloudesley Brereton 和 Fred Rothwell,纽约:MacMillan 1913 年,第 144-5 页。

14 "主体 应该相信 "也可以定义为"主体 应该不知道":在微妙的情况下,礼貌的做法是假装相信我的对话伙伴所说的话,换句话说,就是假装不知道他所说的是假的,装作他所说的是真的。例如,当一个外国人拼命想听懂我说的话时,尽管从他的回答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并没有听懂,但他还是强调地点点头,表示他听懂了我说的话,这时如果粗暴地指出这一点,就是非常不礼貌的。

15 Mladen Dolar,"The Art of the Unsaid"(未发表论文)。

16 我将这一参考文献归功于尼基塔斯-费萨斯(Nikitas Fessas),雅典。

17 巴尔梅斯,《上帝、性与真理》。

18 如今,似乎不再需要保护外表。我们都知道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中那个天真的孩子,他公开宣称皇帝是赤身裸体的--如今,在我们这个愤世嫉俗的时代,这样的策略不再奏效,它已经失去了令人不安的力量,因为现在每个人都在宣称皇帝是赤身裸体的(西方民主国家正在对恐怖主义嫌疑人施以酷刑,战争是为了牟利,等等、等等),但什么也没发生,似乎也没有人在意,整个系统就像皇帝穿戴整齐一样继续运转。

19 邦德电影《皇家赌场》(Casino Royale)中也有一个类似的替身大他者 (the big Other) ,那就是为扑克牌玩家组织汇款的瑞士银行代表。影片接近尾声时,在黑山别墅郁郁葱葱的花园里,康复中的邦德和维斯帕-林德决定呆在一起,并开始相拥,瑞士银行家出现了,他带着愚蠢的微笑,尴尬而又不失亲切地要求邦德输入密码被需要的,以便触及他赢得的钱--众所周知的Liebes-Stoerer......

20 《昙花一现》在男同性恋中是一部受人崇拜的电影,因为它让人联想到男同性恋情侣在夜晚黑暗的火车站里秘密幽会的气氛;然而,如果它的力比多结构更像是女同性恋的婚外情呢(我们从拉康中知道,在这种婚外情中,保证婚外情的第三者是父性人物)?

21 在《基督教教义》中,奥古斯丁巧妙地唤起了言语的正确象征表现维度对于演讲者内在心理态度的独立性,以证明教会及其代表的权威,即使他们(作为人)是有罪的、堕落的--演讲者的道德品质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宣讲的教义是正统的:"一个能言善辩但实际上邪恶的人有可能为另一个不善言辞但善良的人撰写宣讲真理的布道"。在这里,我们难道找不到腐败和玩世不恭的鬼才为幼稚的政治领袖撰写伟大演说的雏形吗?

22 引自罗伯特-C-所罗门在《在黑格尔的精神中》,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83 年,第 626 页;根据 G. W. F. 黑格尔,《宗教哲学讲义》,E. B. Speirs 和 J. Burdon Sanderson 编辑和翻译,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83 年,第 626 页。E. B. Speirs and J. Burdon Sanderson, London:Kegan Paul, Trench, Trübner 1895。强调是后加的。

23 萨姆-哈里斯,《信仰的终结》,纽约:W. W. Norton & Company 2005,第 63 页。

24 所罗门,《在黑格尔的精神中》,第 629 页。

25 同上,第 628 页。

26 同上。

27 同上,第 634 页。

28 引自同上,第 634 页。

巴迪欧 甚至 观念 在谈到"观念 无非是个人在自身内部发现了作为对真实的内在性的思想行为 "时,他仍然是一个 "人文主义者"。这种发现直接既表明个人不是这种思想的作者,而仅仅是它所经过的那个人,又表明如果没有构成其物质性的所有吞并 (incorporation) ,这种思想是不会存在的"(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第二哲学宣言》,剑桥:Polity 2011, p. 109)。这不就是 老年黑格尔 灵性 实体 的灵性 实体思想吗?

30 这个问题的 弗洛伊德-拉康式 答案是 象征性阉割 (symbolic castration) 。

31 同样,在基督教中,我们克服了上帝作为客观精神 (objective spirit) 个人自在 (In-itself) 与人类(信徒)主体性之间的对立,方法是将这一差距移入上帝本身:基督教之所以是 "绝对宗教",恰恰是因为在它那里,上帝与人之间的距离将上帝与他自己(以及人与人,与他身上的 "非人")分开了。

32 特里-伊格尔顿:《陌生人的麻烦》:伦理研究》,牛津:Wiley-Blackwell 2009 年,第 272 页。

33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精神分析的伦理学》,1959-1960 年,译注。David Porter, 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 1992,第 176 页。

34 伊格尔顿,《陌生人的麻烦》,第 185-6 页。

35 同上,第 271 页。

36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Le 圣状,Paris:Seuil 2005 年,第 136 页。

37 见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La méprise du sujet supposé savoir",Scilicet 1 (1968),第 39 页。

38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 The Seminar, Book XX: Encore, Paris: Seuil 1975, pp.

39 《巴比伦塔木德经》,Chagigah 3a。

40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研讨会》,第二十二册:R.S.I.,1974-1975 年(未出版)。

41 Catherine Malabou,《黑格尔的未来》,伦敦:Routledge 2005, p. 186。

42 弗兰茨-卡夫卡,《蓝色八开笔记本》,Max Brod 编辑,马萨诸塞州剑桥:Exact Change 1991 年,第 24 页。Max Brod,马萨诸塞州剑桥:Exact Change 1991,第 24 页。

43 正因如此,真正的基督徒不应过分依赖 "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无知不是借口,而是一种虚伪。唯一可以原谅的违反不可杀人神圣命令的行为是在完全知情的情况下做出的:在做出决定的可怕孤独感中,一个人知道别无他法而做出了这一行为。

44 正因为如此,基督作为直接灵性 实体的化身的这种必然性与布迪厄等人在批判列维-斯特劳斯对锅碗瓢盆的解释时所坚持的幻觉的必然性之间也存在着同源性:仅仅声称基督是圣灵的再化直接物化是不够的,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圣灵必须首先以直接一个奇异的人的形式出现。

45 我在此依据的是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什么是爱,或者,双重性 (the Two) 的竞技场",在欧洲研究生院的演讲,瑞士萨斯费,2008年8月9日。

46 保罗与基督的关系有点像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关系:像苏格拉底一样,基督并不揭示一种学说,他是一个挑衅者,通过实用主义的悖论来表演一种生活态度;像柏拉图一样,保罗随后将这些挑衅阐述为一种前后一致的学说。第一位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他的政体(共同体)的这种态度,难道不是巴迪欧哲学意义上的减法吗?一个姿态拒绝康德后来所说的 "理性的私人使用",摒弃知识对社会公益和福利的可能用途,追求自主的自我审视,无论它将我们带到何处?从这个简单的意义上说,欧洲高等教育正在进行的 "博洛尼亚改革 "是一场卓越的反苏格拉底姿态,是对欧洲遗产基础的威胁。

47 William R. Herzog II, Parables as Subversive Speech:耶稣作为被压迫者的教育者》,路易斯维尔:威斯敏斯特/约翰-诺克斯出版社,1995 年。

48 John D. Caputo 和 Gianni Vattimo,《上帝死后》,Jeffrey W. Robbins 编辑,纽约:纽约大学出版社,2011 年。Jeffrey W. Robbins,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138 页。

49 Adrian Johnston,个人通信。

50 帕斯卡尔,引自 Alan Hájek,"帕斯卡尔的赌注",《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2011 年夏季版)在线条目,编辑:Edward N Zalta。Edward N. Zalta。我在此大量引用了这一词条。

51 帕斯卡尔,引自同上。

52 丹尼斯-狄德罗,"Observations sur Hemsterhuis",《作品集》,第一卷,巴黎:罗伯特-拉丰 1994 年版,第 759 页。

53 雅克-阿兰·米勒 (Jacques-Alain Miller) , Le neveu de 拉康, Lagrasse:Verdier 2003,第 270 页。

54 柄谷行人 (Kojin Karatani) , Transcritique:论马克思与黑格尔》,萨布-科绍译,剑桥,马萨诸塞州:剑桥大学出版社,2010年。Sabu Kosho,马萨诸塞州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83 页。

55 拉康,《精神分析的伦理》,第 314 页。

56 同上,第 319 页。

57 伯纳德-刘易斯,《刺客》,纽约:Basic Books 2003 年版,第 12 页。

58 同上。

59 这里更大的问题在于,精神分析似乎能够适应当今所有的主流伦理立场--上述三种立场加上另外两种立场:需要 保守派主张重申象征 法律(以父性 权威为幌子)是解决享乐主义放任僵局的唯一途径。

60 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马克-爱泼斯坦《没有思想家的思想》前言,纽约:Basic Books 1996 年,第 xiii 页。

61 见 Lee Edelman,《没有未来》:Queer Theory and the Death 驱力 (Drive) ,Durham:杜克大学出版社,2005 年。

62 这就是为什么对这句道德格言最好的精神分析的回答就是想象一下,一个受虐狂向我们承诺,他在与我们交往时将遵循这句格言,这意味着什么。

63 1994 年 12 月 21 日《真理报》俄文版首次发表。在这张纸条下面,斯大林用蓝色铅笔写道:"唉,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什么?"译文引自唐纳德-雷菲尔德:《斯大林和他的刽子手》,伦敦:企鹅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2 页。

64 艾恩-兰德,《1 月 16 日之夜》,纽约:Signet Books 1968 年版,第 118 页。兰德本人也意识到了她这一早期尝试的局限性;正如她在 1968 年为这部 1934 年首演的戏剧所写的 "导言 "中所说,在她职业生涯的这一阶段,她还没有准备好直接描绘(她心目中的)理想男人(她的第一个版本是《泉源》中的霍华德-咆哮,纽约:Signet Books 1992 年版):Signet Books 1992):"我准备写的是一个女人对理想男人的感觉,这就是我在卡伦-安德烈身上所做的"(第 6 页)。然而,在直接描写理想男人之前,先描写女人对这种理想男人的渴望,这一事实清楚地表明,兰德笔下的理想男人形象最终是一种女性幻想--难怪我们在这部早期剧作中已经发现了听起来像黑色女性受虐狂的对话,这也是她后来风格的标志之一,比如下面这段对话:"卡伦:他似乎很喜欢对我发号施令。他的举动就像在鞭打一只他想打垮的动物。我很害怕史蒂文斯:因为你不喜欢这样?卡伦:因为我喜欢......"(第 82 页)。

65 像 萨德侯爵 (Marquis de Sade) 这样激进的享乐主义无神论者也是如此:驱使 萨德式 自由主义者对享乐的蛊惑暗含着对隐秘神灵的指涉,指涉 拉康 所称的 "至高无上-存在-恶",一个以无辜者的苦难为食的隐晦的神要求。

66 乌尔里希-施密特,引自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诺顿批判版,苏珊-麦克雷诺兹-奥多翻译和编辑,第二版,纽约:W. W. Norton & Company 2011,第 779 页。

67 见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精神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第 11 章,纽约:W. W. Norton & Company 1978。

68 精神分析 中的女性也是如此:乔装 (masquerade) 的 女性性 意味着在 不可及的 女性 x 的 “多” 层层面具之下没有 不可及的 女性 x,因为这些面具最终掩盖了一个事实,即没有什么需要掩盖。

69 引自尼尔-弗格森:《世界战争》,伦敦,企鹅出版社,2007 年,第 620 页:企鹅出版社,2007 年,第 620 页。

70 卡夫卡,《蓝色八开笔记本》,第 90 页。

71 Epstein, Thoughts Without a Thinker, 第 152 页。

72 同上,第 121 页。

73 同上,第 83 页。

74 同上,第 211 页。

75 儘管如此,在佛教的架構中仍有一個根本性的含糊之處:佛教禪修的 涅磐 目標是 主体 對現實的立場的轉變,還是這個目標是現實本身的根本性轉變,使一切痛苦消失,使一切眾生解脫痛苦?也就是说,进入 涅磐 的努力难道不是在两个截然相反的极端--极简主义和极致主义--之间徘徊吗?一方面,现实依然如故,什么都没有改变,它只是被完全感知为它的本来面目,仅仅是一种非实质的现象流,并不真正影响我们存在的核心空性;另一方面,目标是改变现实本身,使其不再有痛苦,使众生进入涅磐。

76 这一转变与黑格尔对经典形而上学问题的反转是同源的:我们如何才能透过虚假的表象看到其背后的本质真实?对 黑格尔 来说,问题恰恰相反:表象是如何从现实中产生的?

当然,佛教的 涅磐 与西方神秘主义的飞升到超越这个世界的更高现实并不混淆:法轮继续转动,现实中的事物依然如故,它们只是以一种新的方式被感知,也就是说,个人在存在上接受了现实的非实体性。因此,我们不是在处理 欲望 的 "净化",而是在处理与 欲望 相关的不同方式。然而,事实是,在 涅磐 中,"开悟 "的个体将自己从 "贪欲之轮 "中解脱出来:即使 "贪欲之轮 "继续转动,他也不再被卷入其中。

78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 "Position of the Unonscious," trans., in Richard Feldstein, 布鲁斯·芬克 (Bruce Fink) , and Maire Jaanus.布鲁斯·芬克 (Bruce Fink) , in Richard Feldstein, 布鲁斯·芬克 (Bruce Fink) , and Maire Jaanus, eds, Reading 研讨班 XI:拉康的 精神分析 的四个基本概念,纽约: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75 页。

79 理查德-弗朗西斯-伯顿(译),《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的故事》,纽约,兰登书屋,2001 年,第 441 页:兰登书屋 2001 年版,第 441 页。

80 同上,第 443 页。

81 见 Jean-Joseph Goux,《Oedipe philosophe》,巴黎:Aubier 1990 年。

82 Fethi Benslama, La psychanalyse à l'épreuve de l'Islam, Paris: Aubier 2002, p. 259.

83 关于这一概念的详细阐述,见本书第 10 章。

84 引自布莱恩-维多利亚:《战争中的禅》,纽约:Weatherhill 1998 年,第 110 页。

85 引自 Ferguson,《世界大战》,第 623 页。

86 Wang Lixiong 和 Tsering Shakya,《为西藏而斗争》,伦敦:Verso Books 2009,第 77 页。

1 至于最后一个例子,有人试图重构黑格尔对马克思的 "唯物主义反转"辩证法的回答--我本人曾在其他地方提出过一个论证,说明为什么要谈论马克思的观念论者 (idealist) 反转的黑格尔。

2 Karl Rosenkranz, Über Schelling und 黑格尔: Ein Sendschreiben an Pierre Leroux, Königsberg: Gebrüder Bonträger 1843, p. 7, as quoted and translated by Bruce Matthews in his introduction to F. W. J. Schelling, The Grounding of Positive Philosophy, Albany: SUNY Press 2007, p. 8.

3 同样,在电影史上,正是从卓别林到爱森斯坦这些抵制有声电影的无声导演,让人们看到了有声电影真正震撼人心的一面。

4 引自詹姆斯-盖恩斯:《理性宫殿的夜晚》,伦敦:哈珀-柯林斯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9 页。

5 迪特尔亨里希,《康德与黑格尔之间》,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页。

6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即使是柏拉图的巴门尼德也应该以同样的方式来解读:只有将八个(或九个)假设解读为对现实具体经验的描述,才能正确理解其第二部分的逻辑体操。

7 Günter Zöller,"Thinking and Willing in the Later 费希特," in Daniel Breazeale and Tom Rockmore,eds,After Jena:费西特的 后期哲学新论》,埃文斯顿: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55 页。

8 Johannes Brachtendorf, "The Notion of 存在 in 费西特的 Late Philosophy," in ibid., p. 157.

9 同上。

10 同上,第 158 页(第一句的着重号为作者所加)。

11 引自同上,第 158 页。

12 彼得-普鲁斯,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 (Johann Gottlieb Fichte) 《人的天职》译者序言,印第安纳波利斯:哈克特出版社1987年版,第viii、x-xi页。

13 同上,第 xi 页。

14 尼古拉-布哈林,《阿拉伯哲学》,伦敦:Pluto 2005 年,第 40 页。

15 同上,第 41 页。

16 同上,第 46 页。

17 同上,第 131 页。

18 伊曼努尔·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纽约:Macmillan 1956, pp.

19 康德 所描述的直接了解 本体性 (noumenal) 领域的人,难道不是与其行为完全由 快乐 的微积分和痛苦决定的功利主义者 主体 严格同源吗?

20 康德自己在这里的表述是有误导性的,因为他经常把超验的主体与本体性 (noumenal) 我相提并论,而本体性 (noumenal) 我的现象外观就是经验的 "人",从而回避了他的激进洞见,即超验的主体是超越本体性 (noumenal) 与现象的对立的纯粹形式-结构功能。

21 普鲁斯,《人的天职》导言,第 xii 页。

22 见丹尼尔-布雷泽尔,"将军还是将军?On the Finitude of the 费希特式 Self," in Karl Ameriks and Dieter Sturma, eds, The Modern 主体: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自我概念》,奥尔巴尼,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5 年。

23 同上,第 100 页。

24 Sylvain Portier, 费希特 et le dépassement de la "chose en soi" (1792-1799), Paris: L'Harmattan 2005, p. 30.

25 这也是费西特的的原初冲动 (Anstoss) 概念如此困难的原因:原初冲动 (Anstoss) 不是被表征的现实中的 对象,而是现实中的现实之外的东西的替身。

26 英格玛-伯格曼,《我的电影人生》,伦敦:Faber and Faber 1995 年,第 240-1 页。

27 见 厄尼斯特·拉克劳 (Ernesto Laclau) ,《解放》,伦敦:Verso Books 1995。

28 波蒂埃,费希特 与 "事物本身 "的克服,第 134、136 页。

29 关于费西特的强烈的伦理-实践立场,这意味着,每当我屈服于环境的压力时,我就让自己被这种压力所决定--只有当我让自己被外因所决定时,我才被外因所决定;换言之,我对外因的决断决定从来都不是直接的,它总是中介通过我对它们的默许而实现的。

30 波蒂埃,费希特 与 "事物本身 "的克服,第 54 页。

31 George J. Seidel, 费西特的 知识学 (Wissenschaftslehre) of 1794:A Commentary on Part 1, West Lafayette:普渡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16-17 页。

32 波蒂埃,费希特 与 "事物本身 "的克服,第 154 页。

33 Francisco Varela, "The Emergent Self," in John Brockman, ed., The Third Culture:超越科学革命》,纽约,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1996 年,第 212 页:Simon & Schuster 1996,第 212 页。

34 波蒂埃,费希特 与 "事物本身 "的克服,第 158 页。

35 见 Pierre Livet, "Inter主体ivité, réflexivité et récursivité chez 费希特," in Archives de philosophie 50:4 (October-December 1987)。

36 Seidel,费西特的 知识学 (Wissenschaftslehre) of 1794,第 102 页。

37 同上,第 87-8 页。

38 让-保罗-萨特,存在 and 无ness,伦敦:Methuen,1957 年,第 327 页。

39 Robert Bernasconi,《如何阅读萨特》,伦敦:Granta Books 2006 年,第 48 页。

40 波蒂埃,费希特 与 "事物本身 "的克服,第 222 页。

41 同上,第 244 页。

42 同上,第 230 页。

43 同上,第 238 页。

44 同上,第 253 页。

45 同上,第 232 页。

46 引自同上,第 224 页。

47 J. G. 费希特,费希特:《早期哲学著作》,编辑和翻译。Daniel Breazeale, Ithaca:康奈尔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47 页。

48 引自 Seidel,费西特的 知识学 (Wissenschaftslehre) of 1794,第 50-1 页。

49 康德 在他关于超验 综合 (synthesis) 的论述中已经提出了同样的观点:我们如何从被动的 主观 印象的混乱纷繁到对 客观 现实的一致感知?通过用主体的超验综合 (synthesis) 行为来补充这个主观众多的主观 印象......

50 见 Seidel,费西特的 知识学 (Wissenschaftslehre) of 1794,第 89 页。

51 伊曼努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译注。Norman Kemp Smith, London:麦克米伦,1929 年,第 27 页(最后一句的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52 康德,转引自 Leo Freuler, 康德 et la métaphysique spéculative, Paris: Vrin 1992, p. 223。

53 Seidel,费西特的 知识学 (Wissenschaftslehre) of 1794,第 104 页。

54 同上。

55 请注意 费西特的 反身 (reflexive) 表述的微妙之处:在理论形式上,自我假定自身是有限的,它并不直接假定 对象 限制自我;在实践形式上,它假定 对象 受限于/决定于自我,它并不直接假定自身限制/形成 对象。

56 亨里希,《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第 64 页。

57 同上,第 64-5 页。

58 同上,第 161 页。

59 同上,第 76 页。

60 同上,第 161 页。

61 同上,第 208 页。

62 同上,第 194 页。

63 同上,第 200 页。请注意 德里达式 呈现与表征之间的形而上学的在场关系在这里是如何颠倒的:"呈现 "比 对象 的表征更 中介、更回避;即 主体 是通过 对象 的表征的空白、扭曲、重复、曲折等而 "呈现 "的。

64 同上,第 195 页。

65 伊曼努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保罗-盖尔和艾伦-W-伍德编和译,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Paul Guyer and Allen W. Wood, Cambridge:剑桥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39 页。

66 Martin Heidegger,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他者 (Other) Essays,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7, p. 147.我对海德格尔的这一引述要归功于安德烈-努塞尔德(André Nusselder)的《框架》(Frameworks:拉康式 精神分析 (未发表手稿)中的幻想。

67 亨里希,《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第 213 页。

68 同上,第 214-15 页。

69 同上,第 221 页。

70 同上,第 213 页。

71 同上,第 218 页。

72 同上,第 111 页。

73 同上,第 109 页。

74 同上,第 209 页。

75 同上,第 171 页。

76 同上,第 66-7 页。

77 同上,第 267 页。

78 同上。

79 同上,第 269 页。

80 同上,第 267 页。

81 同上,第 270 页。

82 同上,第 272 页。

83 同上,第 271 页

84 同上,第 272 页。

85 因此,难怪费西特的对 "基础 "与 "自我意识 "之间关系的描述,听起来常常像年轻的卢卡奇试图把阶级意识不是设想为其经济基础的被动 "反映",而是设想为其内在的构成要素。

86 亨里希,《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第 273 页。

87 同上,第 281 页。

88 同上。

89 同上,第 281-3 页。

90 同上,第 283 页。

91 G. W. F. 黑格尔, 黑格尔s Philosophie des subjektiven Geistes/黑格尔's Philosophie of 主体ive Spirit, trans. and ed..M. J. Petry, Dordrecht:D. Reidel 1978, pp.

92 同上。

93 同上。

94 G. W. F. 黑格尔,黑格尔的《逻辑科学》,大西洋高地:1989 年国际人文出版社,第 402 页。各种民族主义运动都在努力 "回归本源",这在这里是一个典范:正是回归 "失落的本源 "才真正构成了失落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民族/观念--作为灵性 实体--是 "自身的产物"。

95 亨里希,《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第 330 页。

96 同上,第 313 页。

97 同上,第 328 页。

98 同上,第 326 页。

99 同上,第 327 页。

100 同上,第 329 页。

1 罗伯特皮平,《主体活动的持续性》,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96 页。

2 汉娜-阿伦特拒绝进行这种转变,这正是她与海德格尔的联系所在:她拒绝现代 "资产阶级 "生活的 "平庸 "特征。

3 Jean-François Kervégan, "La vie éthique perdue dans ses extrêmes...' Scission et réconciliation dans la théorie hégélienne de la 'Sittlichkeit,'" in Olivier Tinland, ed, Lectures de 黑格尔, Paris: Le Livre de Poche 2005, p. 283.

4 同上,第 291 页。

5 Fredric Jameson, The 黑格尔 Variations, London:Verso Books 2010, p. 68。

6 同上。

7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Samuel Moore 和 Edward Aveling 译,纽约:马克思出版社,2011 年。Samuel Moore 和 Edward Aveling,纽约,兰登书屋,1906 年,第 169 页:Random House 1906 年,第 169 页。

8 同上,第 169-70 页。

9 同上,第 170-1 页。

10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10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卷,Ben Fowkes 译,哈蒙茨沃思: 《资本论》,第一卷,第 3 页。Ben Fowkes,Harmondsworth:企鹅出版社 1976 年版,第 236 页。

11 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Moore 和 Aveling 译,第 172 页。Moore and Aveling,第 172 页。

12 热拉尔·勒布伦, L'envers de la dialectique: 黑格尔 à la lumière de Nietzsche, Paris: Seuil 2004, p. 311.

13 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Moore 和 Aveling 译,第 171-2 页。Moore and Aveling, pp.

14 皮平,《主体活动的持久性》,第 300 页。

15 G. W. F. 黑格尔,《美学》:T. M. 诺克斯,牛津:《美学:美术讲义》,第一卷。T. M. Knox,牛津:Clarendon Press 1975,第 80 页。

黑格尔式 主体化 (subjectivization) 实体 后黑格尔式 艺术版本的总主体化 (subjectivization) 实体 的可能候选者:它是否只是现代主义断裂的本体--肖恩伯格在音乐中的无调性、康定斯基在绘画中的抽象等等--或者像理查德-瓦格纳这样的人物也可以这样解读?

17 皮平,《主体活动的持久性》,第 297 页。

18 同上,第 304 页。

19 同上,第 304-5 页。

20 同上,第 301 页。

21 詹姆逊,《黑格尔 变奏》,第 101 页。

22 同上,第 113-15 页。

23 同上,第 115 页。

24 见格奥尔格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伦敦:梅林出版社 1975 年版。

25 罗伯特皮平,黑格尔的实践哲学,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17 页。

1 即使是德勒兹,我们也可以说他的斯宾诺莎是一个后康德式 斯宾诺莎,一个通过后康德式框架不知不觉地重新阅读的斯宾诺莎。德勒兹的做法类似于费里尼在《撒蒂里康》中的做法,他从基督教的立场出发,以回溯的方式展现了罗马异教的宇宙--其基本思想是,只有以这种回溯的方式,人们才能真正把握了解异教是什么。

2 见热拉尔·勒布伦,L'envers de la dialectique:黑格尔 à la lumière de Nietzsche, Paris:Seuil 2004。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早在三十年前,勒布伦就出版了关于黑格尔的最伟大的著作之一,为他辩护,反对他的批评者:La patience du concept》(巴黎:Gallimard出版社,1973年)。

3 Lebrun, L'envers de la dialectique, 第 23 页。

4 顺便说一句,拉康的不顾海德格尔众所周知的对主体性的批判而坚持使用"主体"一词的表面怪异的决定,正是基于本体的 (ontic) 对其本体论的揭示的这种隐晦的过度:"主体"对于拉康来说,不是自我呈现的自主的能动者 (agent) 将整个现实还原为它的对象,而是可悲的主体、它受苦受难,为成为本体论肉体中本体的 (ontic) 揭示的场所而付出代价--其弗洛伊德式名当然是"阉割"。"

5 Lebrun, L'envers de la dialectique, p. 83。

6 G.W.F.黑格尔,《心灵现象学》,第二修订版,译者:J. B. Baillie。J. B. Baillie, Mineola:Dover 2003, p. 110.

7 G. W. F. 黑格尔, Jenaer Realphilosophie, Hamburg:Felix Meiner Verlag 1969,第 247-8 页。

8 Lebrun, L'envers de la dialectique, p. 218。

9 同上,第 11 页。

10 同上,第 115 页。

11 同上,第 207 页。

12 同上,第 206 页。

13 黑格尔,《心灵现象学》,第111页。

14 G.W. F. 黑格尔,《历史哲学讲演录》(Werke,第 12 卷),法兰克福:苏尔坎普出版社 1970 年版,第 323 页。

15 G.W. F. 黑格尔, Encyklopä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im Grundrisse, Vol. 1: Die Logik, Berlin: Dunder and Humblot 1843, p. 384 (§212).

16 罗伯特皮平,《好莱坞西部片与美国神话》,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52 页。

17 同上,第 54-5 页。

18 在恩斯特-卢比奇精彩的《To Be or Not to Be》中有一个场景,两位著名的波兰戏剧演员玛丽亚-杜拉和她以自我为中心的丈夫约瑟夫之间的一段简短对话,俏皮地颠覆了这一逻辑。约瑟夫告诉妻子"我下过命令,在我们主演的新剧的宣传海报上,你的名字要排在最前面,在我的前面--这是你应得的,亲爱的!"她亲切地回答"谢谢,但你真的没必要这么做,没必要!"他的回答当然是他的回答当然是:"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所以我已经取消了订单,把我的名字重新放在了最前面......"

19 对于黑格尔本身,对于黑格尔的两个形象,这种排尿/冲洗的逻辑也是成立的:"企业有机主义黑格尔"是排尿的一面,是错误的,但却是必要的:我们必须从 "错误的黑格尔"开始解读黑格尔,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黑格尔。

20 在这个确切的意义上,柏拉图巴门尼德第二部分的八个假设构成了一个系统的黑格尔式练习:它们在太一 (the One) 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中部署了所有可能的 "语义选择 "矩阵,最终的 "虚无主义 "结果是,不存在保证现实的一致统一性的终极根据,即终极现实就是虚无本身。

21 詹姆斯-威廉姆斯,吉尔•德勒兹 (Gilles Deleuze) 的《差异与重复》:爱丁堡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94 页:爱丁堡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94 页。

22 吉尔•德勒兹 (Gilles Deleuze) ,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trans.Paul Patton, London:Continuum 2001,第 81 页。

23 威廉斯,吉尔•德勒兹 (Gilles Deleuze) 的《差异与重复》,第 96 页。

24 T. S. 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华》,收录于《神圣之林:诗歌与评论随笔》,伦敦:Methuen,1920 年,第 43-5 和 47 页。

25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卡夫卡和他的先驱们",见 他者 (Other) 《宗教裁判所》:1937-1952, trans.Ruth L. C. Simms, New York:Simon & Schuster 1964,第 108 页。

26 雅克-阿兰·米勒 (Jacques-Alain Miller) , "L'acte entre intention et conséquence," La cause freudienne 42 (May 1999), pp.

27 好情人的传统定义(通过轻柔地玩弄我的身体,使我意识到新的强烈享乐的能力)也完美地体现了自在 (In-itself) 与自为 (For-itself) 之间的差距:关键既不在于情人只是把我内心深处已经完全构成但我根本没有意识到的享受能力暴露出来,也不在于情人塑造、积极塑造了我的享受能力。问题的关键在于,爱人以自在 (In-itself) 的身份将我内心深处本已存在的东西现实化了。

28 因此,"后结构主义 "中的前缀 "后 "在严格的黑格尔式意义上是一个反身 (reflexive) 决断术语:尽管它似乎指定了它的对象属性--法国知识取向的变化、切割--但它实际上涉及到了对主体感知它的目光的指涉:这里的 "后 "指的是在美国(或德国)的目光转向法国理论之后的情况,而 "结构主义 "则指的是"自在 (in itself) "法国理论,在它被外国目光注意到之前。简而言之,"后结构主义 "从被外国目光注意到的那一刻起就是结构主义。

29 Peter Hallward, Out of This World, London:Verso Books 2006。

30 见丹尼尔·丹尼特 (Daniel Dennett) ,《自由进化论》,哈蒙兹沃思:企鹅出版社,2003 年。

31 尼古拉斯-费恩,《哲学:最古老问题的最新答案》,伦敦:Atlantic Books 2005 年,第 24 页。

32 Hallward, Out of This World, 第 139 页。

33 同上。

34 同上,第 54 页。

35 威廉斯,吉尔•德勒兹 (Gilles Deleuze) 的《差异与重复》,第 109 页。

36 德勒兹,《差异与重复》,第 63-4 页。

37 同上,第 8 页。

38 Hallward, Out of This World, 第 118 页。

39 威廉斯,吉尔•德勒兹 (Gilles Deleuze) 的《差异与重复》,第 200 页。

40 同上。

41 德勒兹,《差异与重复》,第 156 页。

42 Lebrun, L'envers de la dialectique, 第 40 页。

43 同上,第 41 页。

44 同上,第 41-4 页。

45 同上,第 87 页。

46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文集 (Écrits)》:A Selection, trans.布鲁斯·芬克 (Bruce Fink) ,纽约:W. W. Norton & Company 2002,第 72-3 页。

47 同上,第 73 页。

48 见格奥尔格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马萨诸塞州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72 年。

49 卡尔-马克思,《基础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马丁-尼古拉斯译,伦敦:马克思主义学院,1984 年。马丁-尼古拉斯,伦敦:企鹅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05 页。

50 卡尔-巴特,《上帝在此与现在》,伦敦:Routledge 2003, pp.

51 同上,第 42 页。

52 同上,第 49 页。

53 同上,第 46 页。

54 Talad Asad, Wendy Brown, Judith Butler, Saba Mahmood, Is Critique Secular?, Berkeley:加州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 138-9 页。

55 我们不要忘记,对黑格尔本人来说,他对历史的哲学重建绝不是假装 "涵盖一切",而是有意识地留下空白:例如,中世纪对黑格尔来说就是一个大退行 (regression) --难怪在他的哲学史讲义中,他用几页纸就否定了整个中世纪思想,断然否认托马斯-阿奎那等人物的任何历史伟大性。更不用说伟大文明的毁灭,如蒙古人在 13 世纪消灭了穆斯林世界的许多地方(巴格达的毁灭等)--这种毁灭没有 "意义",在这里释放的否定性并没有为历史生活的新形态创造空间。

56 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第二哲学宣言》,巴黎:法雅尔出版社,2009 年,第 127-8 页。

57 甘丹·梅亚苏 (Quentin Meillassoux) , "Potentiality and Virtuality," Collapse:Philosoph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 (2007), pp.

58 同上,第 74 页。

59 同上,第 72 页。

60 同上,第 75 页。

61 同上,第 80 页。

62 G.W. F. 黑格尔,《宗教哲学讲演录》(Werke,第 16 卷),法兰克福:苏尔坎普出版社 1970 年版,第 525-6 页。

63 黑格尔,《历史哲学讲义》,第 90 页。

64 Lebrun, L'envers de la dialectique, p. 250.

65 罗伯特皮平,《主体活动的持续性》,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32-4 页。

66 黑格尔,黑格尔《主观心灵哲学》,第 6-7 页。

67 G. W. F. 黑格尔,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第二版,柏林:Dunder and Humblot 1843, p. 190 (§257).

68 罗伯特皮平,黑格尔的实践哲学,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46 页。

69 同上,第 53 页。

70 同上,第 52-3 页。

71 同上,第 49-50 页。

72 同上,第 49 页。

73 那么,为什么黑格尔的思想会在此时出现,而不是在更早或更晚的时候呢?它出现在古代(前现代)世界与新(现代)世界之间的独特历史时刻,出现在这两者之间。黑格尔在短暂的一瞬间,我们看到了之前或之后都看不到的东西。今天,我们发现自己正处于另一个这样的阶段,这就是为什么有需要重复黑格尔的原因。

74 处理这种令人尴尬的过剩、这种既不符合前形而上学坐标也不符合后黑格尔式"反哲学"(巴迪欧)坐标的哲学产物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把黑格尔当作一个应该被遗忘或忽略的怪胎。仅举一例,来自 Mehdi Belhaj Kacem:"黑格尔 只不过是一个 插入语--一个冠冕堂皇的 插入语,但仍然是介于 康德 和 巴迪欧 之间的 插入语"(引自玛丽安-671,2010 年 2 月 27 日,第 24 页)。

1 见罗伯特皮平,《主体活动的持续性》,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3 页。

2 见迪特尔亨里希,《康德与黑格尔之间》:关于 德国观念论 的讲座》,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53 页。

3 同上,第 52 页。

4 同上,第 59 页。

5 这仍然是哲学家之间的主要分界线之一:他们认为康德是最后一个 "有意义 "的 "大陆 "哲学家,康德式后德国观念论的转向是哲学史上最大的灾难之一、退行 (regression) 哲学史上陷入无意义猜测的人,以及那些认为后康德式 思辨性 (speculative) 历史方法是哲学最高成就的人。

6 热拉尔·勒布伦, "L'antinomie et son contenu," in Olivier Tinland, ed, Lectures de 黑格尔, Paris: Le Livre de Poche 2005.

7 Fredric Jameson, The 黑格尔 Variations, London:Verso Books 2010, p. 119。

8 同上,第 32 页。

9 同上,第 27 页。

10 同上,第 28 页。

11 同上,第 29 页。

12 同上,第 85-6 页。

13 同上,第 87 页。

14 那么,一个显而易见的反驳理由是,对这些史前社会进行了大量的人种学研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仪式、亲属制度、神话等等,这又如何解释呢?经典民族学和人类学恰恰是对 "史前 "社会的研究,这些研究系统地忽略了这些社会的特殊性,解释将它们作为文明社会的对比。回想一下,早期的人类学家在描述原始的起源神话时,是如何把 "一个部落起源于猫头鹰 "这种说法解读为一种字面意义上的信仰("他们真的相信自己的前身是猫头鹰"),完全忽略了这种说法的有效作用方式。

15 詹姆逊,《黑格尔 变奏》,第 87 页。

16 马克思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差距,他在《资本论》第一卷最后一章中,以 "所谓原初积累 "的叙述来对抗资本主义实际兴起时的混乱残酷。

17 斯拉沃热·齐泽克 (Slavoj Žižek) 和 F. W. J. von Schelling, The Abyss of Freedom / Ages of the World, trans.Judith Norman, Ann Arbor:密歇根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81-2 页。

18 G.黑格尔, Phenomenology of Mind, trans.J. B. Baillie, Mineola:Dover 2003、

p.第 18 页;译文有改动。

19 有一个非常庸俗的犹太笑话,说的是一位波兰犹太妻子在一天的辛勤工作后感到疲倦。当她的丈夫回到家时,虽然也很疲惫,但却很兴奋,他对她说"我现在不能和你做爱,但我需要需要某种释放--你能为我口交并吞下我的精液吗?这会对我帮助很大。"妻子回答道"亲爱的,我现在太累了,没时间做这个--不如你先自慰,然后把精液倒进杯子里,我明天早上再喝。"这位妻子--与关于女人的整体直觉推理不同于男性理性分析的陈词滥调相反--难道不是一个无情地女性使用 "理解 "的例子吗?

20 按照这种黑格尔式逻辑的严格同源关系,要求应该用心理综合 (synthesis) 来补充精神分析,重新建立被精神分析打破的人的有机统一,这对要求来说是毫无意义的:精神分析已经是这样的综合 (synthesis) 。

21 Silvia Aloisi,《以色列电影从坦克内部重现黎巴嫩战争》,路透社,2009 年 9 月 8 日。

22 参见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论西方主体活动的性生产;或者,作为社会民主党人的圣奥古斯丁》,载于雷纳塔-萨莱克尔和斯拉沃热·齐泽克 (Slavoj Žižek) 编:《作为爱的凝视和声音对象》,杜伦:杜克大学出版社,1996 年。

23 见保罗-德-曼:《盲目与洞察力》:明尼阿波利斯大学出版社 1983 年版: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83 年。

24 见 Pierre Bayard,《如何谈论你没读过的书》,伦敦:Granta 2009。

25 伊曼努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译注。Norman Kemp Smith, London:麦克米伦,1929 年,第 269-70 页。

26 同上,第 272 页。

27 同上,第 272-3 页。

28 G.W. F. 黑格尔,《宗教哲学讲座 I》(Werke,第 16 卷),法兰克福:Suhrkamp 1986 年,第 493-4 页。

29 Pirmin Stekeler-Weithofer, Philosophie des Selbstbewusstseins, Frankfurt: Suhrkamp 2005, p. 23.

30 这种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适当的辩证紧张关系的一个悖论是,在涉及终极选择(生存还是死亡,自杀还是继续生活和挣扎)的情况下,自杀的选择可以帮助主体推迟真正的自杀:"现在当我决定自杀时,我知道我可以摆脱绝望的处境,在那之前,我可以更容易地接受生命,因为我摆脱了难以忍受的选择压力......"--这样,我就赢得了时间,最终重新考虑我的决定,继续生活下去。

31 见 Myriam Bienenstock, "What is 'the 对象if mind' according to 黑格尔?", in Tinland, Lectures de 黑格尔.

32 斯拉沃热·齐泽克 (Slavoj Žižek) ,《For They Know Not What They Do》,第二版,伦敦:Verso Books 2002,第 xliv 页。这段话转载于丹尼尔-林奎斯特(Daniel Lindquist)的《基督教与恐怖;或,更多的齐泽克抨击》("Christianity and the Terror; or, More 齐泽克-Bashing" at sohdan.blogspot.com),2007年10月17日。不过,Lindquist 将 "自我关系 否定性"错误地引用为 "自我否定 否定性"。

33 林奎斯特,"基督教与恐怖"。

34 G.W. F. 黑格尔,《历史哲学讲义》(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Weltgeschichte 译本),J. Sibree 译,伦敦:亨利-G. 伯恩,1861 年。J. Sibree,伦敦:Henry G. Bohn,1861 年、

pp.465-6.

35 林奎斯特,"基督教与恐怖"。

36 亨里希,《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第 317 页。

37 同上,第 317-18 页。

38 同上,第 305-6 页。

39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反资本主义与保守的反资本主义者之间的区别所在,后者想要牺牲自由与平等的原则来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有机社会。

40 G. K. Chesterton,《The Man Who Was Thursday》,Harmondsworth:企鹅出版社,1986 年,第 44-5 页。

41 引自 Dan Hind,《对理性的威胁》,伦敦:Verso Books 2007 年,第 1 页。

42 切斯特顿,《曾是星期四的人》,第 45-6 页。

43 在此,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流行文化中一个出人意料的黑格尔式时刻:《星球大战》传奇前三部中的黑格尔式主义(有点尴尬):正如切斯特顿的《星期四的男人》(The Man Who Was Thursday)中揭示的犯罪主谋正是上帝本人一样,我们逐渐发现,在与分离主义联邦的战争中,共和国的领袖帕尔帕廷参议员正是达斯-西迪乌斯(Darth Sidius),这位神秘的西斯最高领主是分离主义分子行动的幕后黑手--在与分离主义分子的战斗中,共和国是在与自己战斗,这就是为什么共和国取得胜利并击败分离主义分子的时刻,正是共和国转变为邪恶帝国的时刻。

44 理查德-瓦格纳:《拿撒勒的耶稣和 他者 (Other) 文集》,林肯:内布拉斯加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03 页。

45 同上,第 303-4 页。

46 在政治术语中,"否定之否定 "指的是在一个过程中,能动者 (agent) 一方从根本上推卸僵局的责任,结果使僵局变得更加糟糕。十多年前,当以色列屡遭恐怖袭击时,爱好和平的自由派犹太人反复强调,他们当然承认占领约旦河西岸是不公正的,但为了进行适当的谈判,对方必须停止袭击--袭击的继续只会使以色列建制更加顽固,妥协的可能性更小。几年来,以色列没有发生过恐怖袭击;唯一的恐怖是对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不断施加低层次的压力(焚烧庄稼、在水源中下毒、甚至焚烧清真寺),其结果与以色列撤出约旦河西岸完全相反:以色列定居点不断扩大,对巴勒斯坦人的困境视而不见。我们是否应该得出这样一个可悲的结论:暴力不起作用,放弃暴力更不起作用?

47 见 Dominique Pagani, Féminité et communauté chez 黑格尔, Paris: Editions Delga 2010, p. 43。

48 C. G. Jung,《过渡中的文明》(C. G. Jung 作品集,第 10 卷),伦敦:Routledge 1979 年,第 14 页(第 20 节)。

49 同上,第 170 页。

50 David Tracey,《如何阅读荣格》,伦敦:Granta Books 2006 年,第 81 页。

51 C.G.荣格,《心灵的结构与动力》(《C.G.荣格文集》第 8 卷),伦敦:Routledge 1970,第 393 页(第 764 节)。

52 当代政治冲突中的另一个例子也说明了这一点:在市场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的斗争中,每一方都应认识到自己需要对另一方的重要性。只有有效的国家才能保证市场发展的条件,只有繁荣的市场经济才能为有效的国家提供资源。然而,这个例子也说明了这种逻辑的局限性:如果对立到了一定程度,和解 (reconciliation) 不可行了呢?如果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是改变整个体系呢?

53 阿部正雄,《禅与西方思想》,檀香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85 年、

p.191.

54 同上,第 201 页。

55 同上。

56 同上,第 191 页。

57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梦的解析》,转译。James Strachey, New York:Avon Books 1965,第 367 页。

58 论题形式是内容的一部分,是内容被压抑后的回归,这一点应该由其反转来补充:内容归根结底也不过是形式的不完整性、其 "抽象 "特征的影响和指示。

59 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 (Eros) 与文明,波士顿:灯塔出版社 1974 年版,第 37 页。

60 同上,第 37-8 页。

61 黑格尔,《心灵现象学》,第 330 页。

62 G.W. F. 黑格尔, 黑格尔s Philosophie des subjektiven Geistes/黑格尔's Philosophie of 主体ive Spirit, trans. and ed. M. J. Petry, Dordrecht: D. Reidel 1978, p. 253 (§475).

63 G. W. F. 黑格尔,《世界历史哲学讲座-导言》:历史中的理性》,H. B. Nisbet 译,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H. B. Nisbet, Cambridge:剑桥大学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49-50 页。

64 艾伦-斯皮特,黑格尔,《文学与代理问题》,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29 页。

65 芭芭拉-德米克,无 《羡慕:北朝鲜的普通生活》,纽约:Spiegel & Grau 2009 年,第 195-6 页。

66 同上,第 196 页。

67 更为普遍的是,共产主义政权垮台的一大讽刺是,虽然它被视为意识形态的终结(资本主义战胜了试图将其狭隘观点强加于社会的粗暴意识形态),但在后共产主义国家,接替共产党的政党却被证明是最无情的 "非意识形态"能动者 (agents) 资本主义(在波兰、匈牙利),而即使是那些仍在掌权的共产党人(在中国、越南),也为残暴的资本主义背书。

68 Moustapha Safouan,《阿拉伯人为何不自由?写作的政治学》,牛津:Wiley-Blackwell 2007 年。

69 见 Sofia Näsström,The AnArchical State:The AnArchical State: Logics of Legitimacy in the Social Contract Condition, dissertation, Stockholm Series in Politics 99, Stockholm:斯德哥尔摩大学,2004 年。同样的逻辑难道不适用于 2007 年的伊拉克吗?2006 年底,美军为何不应撤出伊拉克的唯一令人信服的理由是,美军的突然撤出将使伊拉克陷入大规模内战的全面混乱,所有国家机构都将分崩离析。这一论点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的干预本身就创造了伊拉克国家无法正常运转的条件。

70 然而,也许真正的开端,即启动整个时刻的第一个术语"论题",是彼得的现代化,因此在它之前的只是其无形的实质预设 (presupposition) 。

71 让·鲍德里亚 (Jean Baudrillard) 因此,当他提出新的 黑格尔式 三元组时,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当然,他是在开玩笑:论题-反题-pro论题。根据定义,"解决 "矛盾的第三个时刻是 "原生 "的(虚拟的、人为的,象征,并非实质上的自然)。

72 黑格尔,《心灵现象学》,第 348-9 页。

73 同上,第 349 页。

74 这种力量并非仅仅是消极的力量,而是否定性本身的积极力量,是生成新形式、创造实体无中生有 (ex nihilo) 的力量。关于作为受挫欲望的劳动和对象的形成,詹姆逊对主人与仆人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敏锐的观察:仆人的否定性,他对直接满足的放弃和对象的形成,"胜过了唯心主义,构成了比主人的无知武士般的无畏更令人满意的哲学上的消解肉体(和其他一切)的力量"(詹姆逊,《黑格尔变奏》,第56页。56).简而言之,当 主人 无畏地冒着生命危险并承担死亡的 否定性 时,他所过的生活却是被感官满足(消耗仆人生产的 对象)所奴役的生活、仆人通过变形有效地消灭了直接物质实存 (existence) --因此,仆人比主人更"观念论者 (idealist) ",因为他能够将理想强加于现实。

但是,勒布伦再次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怀疑,即这种否定性的胜利隐藏着一种苦涩的味道:这种反转化消极为积极的反转难道不是 "如果你不能打败他们,就加入他们 "的又一个案例,不是通过 "认同敌人 "的方式将彻底失败变为胜利的绝望策略吗?

75 伊曼努尔·康德, "The Contest of Faculties," in Political Writings, second edition.

H.B. Nisbet,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91 年,第 182 页。

76 伊曼努尔·康德,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in Practical Philosophy, trans. and ed., Cambridge: The Philosophy of Morals.Mary J. Gregor, Cambridge:剑桥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64-5 页。

77 Rebecca Comay, Mourning Sickness:黑格尔 与法国大革命》,帕洛阿尔托: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76 页。

78 同上,第 76-7 页。

79 同上,第 90 页。

80 同上,第 93 页。

81 同上,第 149 页。

82 同上,第 96 页。

83 同上,第 114 页。

84 同上,第 124 页。

85 见 Judith Butler 和 Catherine Malabou, Sois mon corps.黑格尔中统治与奴役的当代解读》,巴黎:巴亚尔 2010 年。

86 G. W. F. 黑格尔,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trans.A. V. 米勒,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77 年,第 409 页。

87 Comay, Mourning Sickness, 第 142 页。

88 同上,第 145 页。

89 同上,第 147-8 页。

90 一个特别残忍的坏消息/好消息医学笑话变种,包含了整个好-坏-好消息三要素,有效地说明了黑格尔式三要素包括最后的"和解 (reconciliation) ":妻子接受了一次漫长而危险的手术后,丈夫找到医生询问手术结果。医生开始说"你的妻子活下来了,她可能会比你活得更长。但是会有一些并发症:她将无法控制肛门肌肉,因此排泄物会不断从肛门流出;她的阴道还会流出难闻的黄色果冻,因此不能进行任何性生活。另外,她的嘴巴也会失灵,食物会掉出来......"医生注意到丈夫脸上惊慌失措的表情,亲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微笑着说道:"别担心,我只是开个玩笑!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她在手术过程中就死了。

1 例如,列维纳斯--以及后来的马里恩--关于上帝 "超越存在"的论述,只是将存在还原为实在的领域,包括其超越性--本体论的视界,而没有提出现象学的问题,即 "超越存在 "的神性维度如何仍然出现在存在的某种揭示视界之中。

2 罗伊-博伊恩(Roy Boyne)在《福柯和德里达:理性的他者 (Other) 一面》(The 他者 (Other) Side of Reason)一书中对这一论战进行了扎实、平衡的阐述:Unwin Hyman 1990。

3 雅克·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 ,"Cogito与疯狂的历史",载于《写作与差异》,译者:艾伦-巴斯。艾伦-巴斯,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59 页。

4 同上,第 55-6 页。

5 同上,第 58 页。

6 同上,第 59 页。

7 同上,第 60 页。

8 同上。

9 回想一下弗洛伊德,他在分析偏执施雷伯法官时指出,偏执"系统 "不是疯狂,而是一种绝望的尝试,试图通过意义的假象宇宙来逃避疯狂--象征宇宙的解体。

10 米歇尔·福柯 (Michel Foucault) ,《疯狂与文明》,译注。理查德-霍华德,伦敦:Tavistock 1967,第 x 页。

11 米歇尔·福柯 (Michel Foucault) , Folie et déraison: Histoire de la folie à l'âge classique, Paris: Plon 1961, p. vii; as translated in Boyne, 福柯 and 德里达, pp.

12 米歇尔·福柯 (Michel Foucault) ,《规训与惩罚》,译注。Alan Sheridan,Harmondsworth:企鹅出版社,1977 年,第 301 页。

13 博因,福柯 和 德里达,第 118 页。

14 "阅读......不能合法地越过文本,走向文本之外的东西......文本之外没有任何东西"。(雅克·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 ,《语法学》,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76 年,第 158 页)。

15 米歇尔·福柯 (Michel Foucault) , Language, Counter-Memory, Practice, trans.Donald F. Bouchard and Sherry Simon, Oxford: Blackwell 1977, p. 33.

16 米歇尔·福柯 (Michel Foucault) , "Mon corps, ce papier, ce feu," in Histoire de la folie à l'âge classique, Paris: Gallimard 19b72, p. 602.

17 同上,第 584 页。

18 丹尼尔-C. 丹尼特 (Dennett) ,《意识解析》,纽约:Little, Brown 1991,第 416 页。

19 见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电视》",《十月》第 40 期(1987 年春)。

20 尼古拉·马勒伯朗士 (Nicolas Malebranche) 的主要著作是《De la recherches de la vérité》,巴黎:Vrin,1975 年(原书出版于 1674-5 年)。

21 关于这种模糊性,见保罗-维利里奥:《马达的艺术》,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95 年。

22 罗伯特皮平,《主体活动的持续性》,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18 页。

23 同上,第 118-19 页。

24 见 G. W. F. 黑格尔,《世界历史哲学讲座-导言》:Reason in History, trans.H. B. Nisbet, Cambridge:剑桥大学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176-90 页。

25 G. K. 切斯特顿,《东正教》,旧金山:伊格内修斯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5 页。

26 Catherine Malabou,《黑格尔的未来》,伦敦:Routledge 2005 年,第 117 页。(我在此大量引用了该著作)。

27 同上,第 26 页。

28 我的这一看法要归功于芝加哥的卡罗琳-舒斯特。

29 因此,僵尸,这些适当的不可思议(unheimlich)的形象,应与入侵地球人身体的外星人相对立:外星人看起来和行动起来都像人类,但实际上是人类的异类,而僵尸则是看起来和行动起来都不再像人类的人类;如果是外星人,我们会突然意识到我们身边的某个人--妻子、儿子、父亲--被外星人殖民了,而如果是僵尸,令人震惊的是这个奇怪的爬行动物就是我们身边的某个人。

30 当然,迟缓的、自动化的、僵尸般的动作与习惯本体的微妙可塑性及其精炼的诀窍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然而,只有当习惯层面得到意识本体和言语层面的补充时,习惯本体才会产生。"盲目的 "僵尸式行为为习惯本身的精细可塑性提供了 "物质基础":这些习惯本身就是由这些物质构成的。

31 G. W. F. 黑格尔,《心灵哲学》,译者:威廉-华莱士。William Wallace, "Additions" trans.A. V. 米勒,牛津:Clarendon Press 1971, §410 Remark.

32 同上,第 410 节。

33 Alain, Idées:Introduction à la philosophie, Paris:Flammarion 1983, p. 200; as translated in Malabou, The Future of 黑格尔, p. 36.

34 G. W. F. 黑格尔,《权利哲学要素》,H. B. Nisbet 著,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H. B. Nisbet, Cambridge:剑桥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95 页(第 151 节)。

35 黑格尔,《心灵哲学》,§410 补充。

36 同上。

37 Malabou,《黑格尔的未来》,第 75 页。

38 同上,第 70 页。

39 同上,第 70-1 页。

40 同上,第 76 页。

41 同上,第 75 页。

42 同上,第 57 页。

43 Félix Ravaisson, De l'habitude, Paris:马拉博译,《黑格尔的未来》,第 58 页。

44 Malabou,《黑格尔的未来》,第 32 页。

45 黑格尔,《心灵哲学》,§407。

46 Malabou,《黑格尔的未来》,第 35 页。

47 休谟从这一观察中获得了很多启发--这些启发太多了--即在反省时,我在自己身上感知到的只是我特定的想法、感觉和情绪,而绝非我的 "自我 "本身。

48 引自马拉博,《黑格尔的未来》,第35页;译文修改自黑格尔,《心灵哲学》,第408节。

49 偏执 固定化不就是这样一种短路,在这种短路中,我的全部经验都非辩证地"固着 (fixated) "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即我的迫害者的观念上吗?

50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黑格尔式疯狂的概念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不定,参照本雅明的暴力概念,我们很容易将这两个极端称为构成性疯狂和被构成的疯狂。首先是 "构成的疯狂":人类自身条件的根本 "矛盾",即作为 "无 "的主体和作为 "全 "的主体之间的矛盾,前者是作为 "无 "的瞬息万变的准时性,后者是作为其世界的地平线的主体。然后是 "构成的 "疯狂:直接固定于认同某一特征,试图解决(或者说,缩短)矛盾。与 拉康式 对象小a (objet petit a) 概念的模糊性同源,疯狂同时命名了矛盾或虚无以及解决矛盾或虚无的尝试。

51 黑格尔,《心灵哲学》,§408 补充。

52 同上。

53 同上,第 401 节;译文经马拉博修改,《黑格尔的未来》,第 32-3 页。

54 Malabou,《黑格尔的未来》,第 67 页。

55 相术和相面术依然在这个层面存在,当代的新纪元意识形态也是如此,要求我们表达或实现真正的自我。

56 G.W.F.黑格尔,《精神现象学》,A.V.米勒,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A. V. 米勒,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77 年,第 185-6 页。

57 Malabou,《黑格尔的未来》,第 71 页。

58 同上,第 72 页。

59 同上,第 68 页。

60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第 193 页。

61 同上,第 191 页。

62 如果我的对话者怀疑我真的感兴趣,他甚至会感到不愉快地惊讶,就好像我的目标过于亲密,与我无关--或者,套用一个老掉牙的弗洛伊德式笑话:"你为什么说你很高兴见到我,而你真的很高兴见到我!"

63 见卡尔-马克思:《法国的阶级斗争》,载于《卡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0 卷,伦敦:律令rence & Wishart 1978,第 104 页。

64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第 191 页;译文经马拉博修改,《黑格尔的未来》,第 67 页。

65 Malabou,《黑格尔的未来》,第 67 页。

66 同上,第 68 页。

67 G. W. F. 黑格尔, "Jenaer Realphilosophie," in Frühe politische Systeme, Frankfurt:Ullstein 1974,第 204 页;译文引自 Donald Phillip Verene,黑格尔的回忆,Albany: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7-8 页。黑格尔还提到了 "黑夜般的深渊,在这个深渊中,一个由无限多的形象和表象组成的世界被保存下来,而不在意识之中"(G. W. F. 黑格尔,黑格尔s Philosophie des subjektiven Geistes/黑格尔's Philosophie of 主体ive Spirit, Vol. 3, trans. and ed..M. J. Petry, Dordrecht:D. Reidel 1978, p. 153 [§453]).黑格尔这里的历史来源是雅各布-博姆。

68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第 19 页。

69 这是一个奇怪的表述,因为对 黑格尔 来说,自然界恰恰是没有内部的:它的 本体论 地位是外在性的,不仅是相对于某个预设内部的外在性,而且是相对于自身的外在性。

70 让-保罗-萨特,存在 and 无ness,伦敦:Methuen,1957 年,第 59 页。

71 Robert Bernasconi,《如何阅读萨特》,伦敦:Granta 2006 年,第 38 页。

72 萨特还提请注意这种 "扮演角色 "与戏剧中的 "扮演角色"(主体仅仅是为了取悦观众或作为舞台表演的一部分而模仿姿态服务生)之间的关键区别:与戏剧中的模仿截然相反,"扮演服务生 "的服务生才是真正的服务生。正如萨特所说,服务生 "实现 "了作为服务生的条件,而在舞台上扮演服务生的演员则在他的角色中"非实在的 (irreal) 化 "了。在语言术语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我的行为的表演性地位:就演员而言,表演性的 "效力 "被中止了。精神病恰恰是看不到(或者说 "感觉到")这种差异的人:对他来说,实在 (the real) 服务员和演员都只是在 "扮演一个角色"。

73 Malabou,《黑格尔的未来》,第 74 页。

1 Catherine Malabou,《黑格尔的未来》,伦敦:Routledge 2005, p. 181。

2 关于这段话的更详细介绍,请参见斯拉沃热·齐泽克 (Slavoj Žižek) ,真实眼泪之可怖 (The Fright of Real Tears) :《理论与后理论之间的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第一章,伦敦:英国电影学院,2001年。

3 或者说,在哲学中,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把永恒视为与时间性相对立,而在于把它视为在我们的时间经验中出现的东西。(这个悖论也可以转过来,正如谢林所做的那样:我们可以把时间本身视为永恒的亚种,视为永恒僵局的解决)。

4 G. W. F. 黑格尔,黑格尔的《逻辑科学》,译注。A. V. 米勒,大西洋高地:Humanities Press International 1989, p. 618.

5 沿着这一思路,黑格尔提出了意识的精确定义:当普遍意识与个体自我之间的区别被取代时,意识就出现了:自我在对其普遍责任的意识中认识自己。

6 就 Grund(基础)这一词而言,普遍性的正反两面是显而易见的。在德语和英语中,该词的潜在含义与其主要含义(理由-原因和基础)相对:黑格尔 指的是德语中的 zu Grunde gehen,意思是 "分崩离析、瓦解";在英语中,"ground "作为动词的含义之一是 "打倒、击倒、夷平"(具有类似的法律次含义,即 "惩罚或施加制裁")。我们应该注意到,"正面 "含义(原因、基础)大多属于作为实体词的 "ground",而 "负面 "含义则属于作为动词的 "ground"。这种紧张关系所指向的是存在与成为、静止与运动、实体与主体、自在 (In-itself) 与自为 (For-itself) 的对立:作为活动,作为运动,"地 "是自我悦纳的活动:"地 "通过摧毁 "地 "所产生的效果来维护自己。

7 黑格尔,黑格尔的《逻辑科学》,第621页。

8 斯宾诺莎的思想应该与普罗提尼式的 "发射 "传统明确区分开来:太一 (the One) ,即最高的存在,它们是本体论地低于它的,创造的过程就是逐渐退化/腐败的过程;而斯宾诺莎则主张存在的绝对单一性,这意味着一切现实不仅是由实体 (Substance) 造成的,而且仍然在实体 (Substance) 之内,它永远不会从实体 (Substance) 中跌落出来。对于斯宾诺莎来说,标准的普罗提尼逆转退化的计划--简而言之,让效果回到它们的起源的目的论计划--是毫无意义的:为什么要回到我们一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的东西呢?

9 见 Alenka Zupančič, "Realno in njegovo nemožno" ("The Real and its Impossible"), Problemi 1-2 (2010)。

10 G. K. Chesterton,"A Defence of Penny Dreadfuls",载于《被告》,纽约:Dodd Mead 1902 年,第 10 页。

11 我在此借鉴了 Jean-Jacques Marimbert、Éric Dufour、Laurent Jullier 和 Julien Servois 合著的《作品分析》中的杰出分析:La mort aux trousses:A. Hitchcock,1959 年,巴黎:Vrin 2008 年,第 49-52 页。

12 生态学的意识形态方面也应受到与建筑有关的谴责。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但从定义上讲,建筑是反自然的,是一种与自然划界的行为:人们划出一条线,将内部与外部隔开,明确地告诉自然:"呆在外面!内部是一个被排除在外的领域!"--内部是一个被人工制品填满的非自然化空间。努力使建筑与自然的节奏相协调是次要现象,是试图抹去最初的创始罪的痕迹。

13 德勒兹对这种反转作了许多精彩的描述,尤其是在他关于卡夫卡的文章中,他把主人公试图(但失败了)达到的不可及的超越(宫廷或城堡的超越)解读为一种倒置的误认 (misperception) 即在生产力对其对象的剩余超越。

14 关于两个真空概念的详细阐述,见本书最后一章。

15 尽管我们应该补充的是,在他将衍射过程与弥赛亚正义的不可能点联系起来的神学-政治转向中,德里达偏向于欲望/缺乏的一方,认为衍射过程在弥赛亚正义的目标方面总是失败和缺乏的,而弥赛亚正义与民主一样,永远都是 "未来的"。

16 正如我们在第五章中所看到的,许多解释者黑格尔的黑格尔们--特别是迪特尔亨里希在他的经典论文《黑格尔s Logik der 反思 (Reflexion) 》(见黑格尔 im Kontext, Frankfurt:Suhrkamp 2010)中认为,《逻辑学》的这一部分阐明了 "假设--外在--决定性反思 "的三位一体,为辩证过程本身提供了基本的基质。

17 黑格尔,黑格尔的《逻辑科学》,第397页。

18 雅克-阿兰·米勒 (Jacques-Alain Miller) ,《从研讨班到一个他者 (an Other) 的解读》,拉康式墨29(2007年春),第17页。

19 黑格尔,黑格尔的《逻辑科学》,第 397-8 页。A. V. 米勒的译文本来很好,但在后面的引文中有几处做了更正。

20 我们在这里遇到的又是回溯衔接的模糊,即过去转化为无形的物质:对于黑格尔来说,我们面前的巴门尼德是一个混沌的多重性,没有任何适当的内在概念衔接,就像印度神话中任意混合的对象(神、动物、象征s等)。

21 G. K. 切斯特顿,《异端》,纽约:约翰-莱恩,1905 年,第 304 页。

22 G. W. F. 黑格尔,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trans.A. V. 米勒,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77 年,第 18-19 页。

23 引自马拉博:《黑格尔的未来》,第 160 页,根据 G. W. F. 黑格尔《心灵哲学》中的译文修改。William Wallace, Oxford:Clarendon Press 1971,§382。

24 在这里,我们还应该记住,弗洛伊德式的 "部分对象"的概念不是身体的一个元素或成分,而是一个抗拒被纳入身体整体的器官。这个对象是主体的对应物,是主体在客体性的秩序中的替身:它是谚语中的 "一块肉",是主体的一部分,是主体为了作为主体出现而不得不放弃的。这不正是马克思在写到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崛起时所瞄准的目标吗?只有当工人沦为货币的等价物,在市场上出卖 "劳动能力 "这一商品时,无产阶级的主体性才会出现。

25 黑格尔,黑格尔的《逻辑科学》,第824页。译文略有改动。

26 引自马拉博:《黑格尔的未来》,第18页,修改自米勒的译文,见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第143页(§236)。

27 厄尼斯特·拉克劳 (Ernesto Laclau) ,《论民粹主义的理性》,伦敦:Verso Books 2005,第 152 页。

28 拉康式 "能指 的逻辑 "甚至迫使我们更进一步,断言一个实体的自我同一性本身就意味着这个实体的内在分裂或阻碍:"自我同一性 "涉及 反身 (reflexive) 姿态 将一个实体与它的结构位置的空隙(由识别这个实体的 能指 所填补的空隙)相识别--"A = A "只能发生在 象征秩序 中,在这里,A 的同一性得到了保证--由 "一元特征 "构成,而 "一元特征 "标志着(代表着)其核心的空隙。"你是约翰 "意味着:你的身份核心是你的名字所指定的深渊 不可捉摸 (je ne sais quoi) 。因此,不仅每个身份总是受挫的、脆弱的、虚构的(正如后现代 "解构主义 "的口头禅所言):身份本身严格意义上就是其反面的标志,是其自身缺乏的标志,是被断言为自我同一的实体缺乏完整身份这一事实的标志。

29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第 54 页。

30 G. W. F. 黑格尔,《美学》:Lectures on Fine Arts, Vol. 2, Oxford:克拉伦登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866-7 页。

31 当 阿多诺 声称 康德式 超验的构成是一种误称,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对一种限制的积极解释,即对 主体 无法超越其 主观 范围这一事实的积极解释时,阿多诺 难道没有提出类似的观点吗?

32 G. W. F. 黑格尔,《美学》:Lectures on Fine Arts, Vol. 1, Oxford:克拉伦登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29 页。

33 这就是为什么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黑格尔式他不是把"(自我)意识 "作为被动接受/表述或意识的术语,而是指理智与意志的统一,这是很深刻的黑格尔式:"(自我)意识 "本质上是实践的,它改变了它的主体-对象--一旦工人阶级达到了充分的阶级意识,它就会在其社会现实中转变为实际的革命主体。

34 黑格尔,《美学》,第 1 卷,第 153 页。

35 Robert C. Solomon, In the Spirit of 黑格尔, Oxford:牛津大学出版社,1983 年,第 639 页。

36 G.W. F. 黑格尔, Vorlesungen über di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Vol. 3, Leipzig: Philipp Reclam 1971, p. 628.

37 G. W. F. 黑格尔,黑格尔的《权利哲学》,译注。S. W. Dyde,伦敦:George Bell 1896 年,第 xxviii-xxix 页。

38 G.W. F. 黑格尔,《世界历史哲学讲义-导论》:历史中的理性》,H. B. Nisbet 译,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H. B. Nisbet, Cambridge:剑桥大学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170 页。

39 G. W. F. 黑格尔,黑格尔的《自然哲学》,译注。A. V. 米勒,牛津:Clarendon Press 1970, p. 62.

40 Ermanno Bencivenga,黑格尔的《辩证逻辑》,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5 页。

41 如今,他只能默默无闻,就像本雅明笔下隐藏在历史唯物主义傀儡中的侏儒。

42 Fredric Jameson, The 黑格尔 Variations, London:Verso Books 2010, p. 130。

43 同上,第 131 页。

44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第 455 页。

45 引自马拉博:《黑格尔的未来》,第97页,根据黑格尔的译文修改,黑格尔的《逻辑科学》,第611页(§1338)。

46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第 16 页(§28);译文有修改。

47 同上,第 17 页。

48 引自马拉博,《黑格尔的未来》,第 97 页,根据 G. W. F. 黑格尔,《宗教哲学讲义》,第 3 卷:圆满的宗教,译者:R. F. 布朗、P. C. 霍德森和 J. M. 斯图尔特,伯克利:《宗教哲学讲义》,第 3 卷:圆满的宗教,译者:R. F. 布朗、P. C. 霍德森和 J. M. 斯图尔特。R. F. Brown, P. C. Hodgson and J. M. Stewart, Berkeley: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27 页。

49 Theodor W. 阿多诺,《否定辩证法》,伦敦:Continuum 2007, p. 23。

50 黑格尔,黑格尔的《逻辑科学》,第841页。

51 同上,第 843 页。

52 黑格尔,《心灵哲学》,第28页。

53 Malabou,《黑格尔的未来》,第 156 页。

54 G.W. F. 黑格尔, Encyklopä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im Gründrisse, Vol. 1: Die Logik, Berlin: Dunder and Humblot 1843, pp.

55 黑格尔,黑格尔的《逻辑科学》,第843页。

56 顺便说一下,年轻的马克思早就提出了这一点,他在博士论文论题中指出:"真正的神灵和想象中的神灵具有同样的实存 (existence) 。除了在想象中,哪怕只是在人的一般的或相当普通的想象中,真正的神灵有实存 (existence) 任何实存 (existence) 吗?把纸币带进一个不知道纸的用途的国家,每个人都会嘲笑你的主观想象力"(卡尔-马克思,《民主主义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区别:附录中的片段",载于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2 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伦敦:律令rence & Wishart 1975,第 104 页)。

57 黑格尔,《宗教哲学讲义》,第 3 卷,第 233 页。

58 黑格尔,《心灵哲学》,第 263 页。

59 本奇文加,黑格尔的《辩证逻辑》,第 63-4 页。

60 G. W. F. 黑格尔,《权利哲学要素》,H. B. Nisbet 著,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H. B. Nisbet, Cambridge:剑桥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04-5 页。

61 同上,第 323 页。关于 黑格尔 为君主制辩护的详细讨论,见下文插曲 3。

62 雅克·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 ,《因此我是动物》,纽约:福特汉姆大学出版社,2008 年。

63 转载于卡尔-马克思:《价值:卡尔-马克思,《价值:研究》,译注。Albert Dragstedt,伦敦:New Park 1976。马克思在重新编排《资本论》第一章的第二版中删除了这句话。

64 西奥多·阿多诺 和马克斯-霍克海默:《走向新宣言》,伦敦:Verso Books 2011,第 71 页。译文略有改动。

65 德里达,《因此我是动物》,第 19 页。

66 同上。

67 同上,第 19-20 页。

68 G.K. 切斯特顿,《永恒之人》,Mineola:Dover 2007 年,第 30-1 页。

1 但哲学不也是如此吗?哲学体系的终极目标不就是要说明思想者本身,构建一个以思想者为主角(黑格尔,堪称典范)的叙事吗?克尔凯郭尔的批评是,黑格尔恰恰在这里失败了。

2 G. W. F. 黑格尔,黑格尔的《权利哲学》,译者:T. M. 诺克斯,牛津:《权利哲学》。T. M. Knox, Oxford:牛津大学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185 页。

3 卡尔-马克思:《黑格尔的 "权利哲学 "批判》,译注。Annette Jolin and Joseph O'Malley, Cambridge:剑桥大学出版社 1970 年版,第 35、40 页。

4 还请注意其中的讽刺意味:就我的 直接 身体与我的 象征 身份之间的差距是 阉割 的差距而言,沦为一个人的 阴茎 (penis) 正是 阉割 的公式。

5 同样是固有的哲学术语,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黑格尔对偶然性的断言是多么激进:克服偶然性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它的加倍。

6 Jean Claude Milner, Clartes de tout, Paris:Verdier 2011 年,第 54 页。

7 同上,第 60 页。

8 在此嘲笑黑格尔的马克思主义者为这一疏忽付出了代价:在将自己合法化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权中,出现了一位领袖,他不仅直接体现了理性的整体性,而且充分体现了理性的整体性,他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人物,而不仅仅是白痴式"i "的点缀者。换句话说,斯大林领袖不是君主,这使他更加糟糕。

9 G. K. 切斯特顿,《东正教》,旧金山:伊格内修斯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16 页。

10 笛卡尔和其他 "唯意志论者 "就是沿着这一悖论的轨迹前进的,他们指出了普遍的必然规律是如何因为任意的神的决定而成立的:2 + 2 = 4 而不是 5,因为神的意志如此。

11 丹尼尔·丹尼特 (Daniel Dennett) ,《达尔文的危险思想》:进化与生命的意义》,纽约:Touchstone 1996 年,第 506 页。

12 让-皮埃尔·迪皮伊 (Jean-Pierre Dupuy) ,《La marque du sacré》,巴黎:Carnets Nord,2008 年。

13 见 Claude Lefort, Essais sur le politique, Paris: Seuil 1986。

14 见 斯拉沃热·齐泽克 (Slavoj Žižek) ,《看错了》,马萨诸塞州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91 年。

15 引自 Stathis Gourgouris,《文学会思考吗?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79 页。

16 请注意这最后一个特征的辩证技巧:"缝合"社会整体的身份正是 "自由浮动 "的元素,它消解了任何社会内部元素的固定身份。我们甚至可以把黑格尔残余的反犹太主义与他无法进行纯粹的重复思考联系起来:快乐犹太人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身份,而不是 "向前迈进",像其他民族一样,让自己的身份在历史进步中被扬弃(被扬弃 (aufgehoben) )。顺便说一句,我在这里完全赞同本杰明-诺伊斯(Benjamin Noys)的观点,他在《否定的持续》(爱丁堡:爱丁堡大学出版社,2010年)中强调并阐述了变化 (vicissitudes) "纯哲学 "的否定性概念与激进政治的转变和僵局之间的联系:当人们谈论否定性时,政治就不会离得太远。

17 我在这里依据的是弗兰克-鲁达的黑格尔的《暴民》:An Investigation into 黑格尔's Philosophy of Right, London:Continuum 2011。

18 这一表述应归功于姆拉登-多拉尔。

19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 "La troisième," Lettres d'Ecole freudienne 16 (1975), p. 187.

20 鲁达,黑格尔的呓语,第 132 页。

21 同上。

22 同上。

23 同上,第 133 页。

24 丽贝卡-科迈,《病痛的哀悼》:黑格尔 与法国大革命》,帕洛阿尔托: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141 页。

25 同上,第 6 页。

26 同上,第 7 页。

27 同上,第 6 页。

28 同上,第 125 页。

29 G. W. F. 黑格尔, Lectur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trans.J. Sibree, London: Henry G. Bohn 1861, p. 73; translated modified.

30 见伊丽莎白-劳埃德:《女性性高潮案例》,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2006 年。

31 同样,一旦我们进入合法的公民社会领域,以前部落的荣誉和复仇秩序就会失去其崇高性,一下子变成普通的犯罪行为。

32 正因如此,天主教认为不以生育为目的的性行为是动物性的论点是错误的:事实恰恰相反,只有当性灵性从其自然目的中抽象出来并成为目的自在 (in-itself) 时,性才会自我化。

33 黑格尔以奇怪的论证方式,从 "婚姻是男女双方自由交出他们的人格的结果--人格在所有可能的方面都是双方独有的 "这一事实本身,推导出乱伦的禁令:"因此,婚姻不应该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缔结,因为他们已经相识,彼此完全了解;因为处于同一关系圈中的人,与同一关系圈中的其他人相比,没有自己的特殊个性。相反,双方应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个性也应不同"(第 168 节)。

34 我在此引用了 Jure Simoniti 的文章,"Verjetno bi pod drugim imenom dišala drugače,"Problemi 1-2(2010 年)。

35 见 Edward W. Said, "Così fan tutte," Lettre International 39 (Winter 1997), pp.

36 黑格尔 在 1830 年法国大革命后一年去世。

37 热拉尔·勒布伦, L'envers de la dialectique: 黑格尔 à la lumière de Nietzsche, Paris: Seuil 2004, p. 214.

38 引自 Howard Zinn,《美国人民史》,纽约:HarperCollins 2001 年,第 95 页。

39 巴迪欧也过于直接地从单纯的 "动物生命 "跳到政治事件,而忽略了介于两者之间的死亡驱力。

1 这份清单是姆拉登-多拉尔向我建议的。

2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 Le séminaire, Livre XXIX: L'insu que sait de l'une bevue s'aile a mourre, December 14, 1976 (unpublished).

3 同样,巴赫是欧洲音乐最伟大的现代化者,是将音乐纳入牛顿科学形式化宇宙的关键能动者 (agent) 。在巴赫时代之前,音乐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 "和谐世界"(harmonia mundi)视野中被感知的:音乐的和声被视为宇宙整体和谐的一部分,表现为天体、(毕达哥拉斯)数学、作为社会有机体的社会以及人体的和谐--所有这些层面都和谐地相互反映。大约在巴赫时代,一种完全不同的范式开始出现:即 "好音调 "音阶,在这种音阶中,乐音的排列顺序不是以任何更高的宇宙和谐为基础,而是具有(最终是任意的)理性结构。(诚然,巴赫痴迷于毕达哥拉斯神秘主义的数字及其秘密含义,但这种痴迷的地位与牛顿的蒙昧主义诺斯替派幻想完全相同,后者占其文字作品的三分之二以上:对真正突破的反应,无法承担其所有后果)。这才是巴赫真正的忠实(巴迪欧ian 意义上的):从音乐的去宇宙化中得出所有结果。所有关于巴赫的深邃灵性 (spirituality) ,关于他的作品如何献给上帝的谈论,在这里都不应该欺骗我们:在他的音乐实践中,他是一个激进的唯物主义者(在现代形式化-神化的意义上),探索新的音乐形式主义的内在可能性。正是 "意大利式 "对情感旋律的重新肯定(他的作曲家儿子也采取了这一路线,犯下了一种弑父罪,在短时间内甚至比他父亲更受欢迎),标志着对巴赫唯物主义突破的表现性观念论者 (idealist) 反应。

4 G. W. F. 黑格尔,黑格尔的《逻辑科学》,译注。A. V. 米勒,大西洋高地:Humanities Press International 1989, p. 58.

5 G. W. F. 黑格尔, 黑格尔s Philosophie des subjektiven Geistes/黑格尔's Philosophie of 主体ive Spirit, Vol. 1, trans. and ed.. M. J. Petry, Dordrecht: The Philosophie of 黑格尔.M. J. Petry, Dordrecht:D. Reidel 1978, pp.强调是我的。

6 Catherine Malabou,《黑格尔的未来》,伦敦:Routledge 2005, p. 162。

7 黑格尔,黑格尔的《逻辑科学》,第571页。

8 Fredric Jameson, The 黑格尔 Variations, London:Verso Books 2010, p. 2.

9 斯洛文尼亚语中 牙牙语 (lalangue) 的一个非常粗俗的例子:每个(诚实的)斯洛文尼亚人都知道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怎么回事。斯洛文尼亚人没有自己的脏话,所以他们不得不借用脏话,主要是从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中借用,但也从意大利语中借用。因此,他们知道 "Mona "是意大利语中阴道的俗称,而 "lisa"(读作 "leeza")是斯洛文尼亚语动词 "舔 "的词根。

10 索伦 克尔凯郭尔,《不科学的结论跋》,译注。David F. Swenson and Walter Lowrie, Princeton: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8 年,第 68 页。

11 同上,第 272 页。

12 同上,第 108 页。

13 G. K. 切斯特顿,《心灵的奴役》,载于《G. K. 切斯特顿作品集》第 3 卷,旧金山:Ignatius 1990 年,第 290 页。

14 引自 Georg Büchner,《戏剧和散文全集》,纽约:Hill and Wang 1963 年,第 xiii 页。

15 卡尔-马克思,《卡尔-马克思文库》,第 1 卷,译者:Saul K. Padover,纽约:《卡尔-马克思文库》,第 1 卷,译者:J.Saul K. Padover, New York:McGraw Hill 1972 年版,第 245 页。

16 黑格尔,黑格尔的《逻辑科学》,第562-3页。

17 不难理解为什么 黑格尔 不仅提到 灵性 生命,而且还提到有机生命:有机生命已经指向这样一种 "转换",这种 "转换 "升华了机械的因果性。由于生命体的有机统一性,一个弱小的部分(大脑)可以指挥大得多、强得多的部分的运动,也就是说,要解释一个有机体如何运作,就必须提到最起码的表意性,提到不能简化为物理部分的机械互动的联系。

18 G.W. F. 黑格尔, Faith and Knowledge, trans.Walter Cerf and H. S. Harris, Albany: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77 年,第 78 页。

19 在马克思的笔下,这被表述为:在生产种类中,总有一种生产种类赋予特定生产方式中生产的普遍性以特殊性。在封建社会,手工业生产本身的结构就像农业的另一个领域,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农业本身被 "工业化 "了,也就是说,它成为工业生产的领域之一。

20 Malabou,《黑格尔的未来》,第 171 页。

21 而黑格尔远未放弃德语的任何优先权--这是一个有趣的传记细节:19世纪10年代,当他考虑一位荷兰朋友的邀请,去阿姆斯特丹接受一个大学职位时,他不仅开始学习荷兰语,而且直接炮轰他的朋友,要求他告诉他荷兰语的特异之处,如文字游戏的形式,以便他能够用荷兰语发展自己的思想。

22 G. W. F. 黑格尔, Lectur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trans.J. Sibree,伦敦:Henry G. Bohn,1861 年,第 277 页。

23 Mark Wrathall, How to Read Heidegger, 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 2006,第 94-5 页。

24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 The Seminar, Book XX: Encore, Paris: Seuil 1975, p. 79.

25 G.W. F.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Werke,第 18 卷),法兰克福:苏尔坎普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450 页。

26 詹姆逊,《黑格尔 变奏》,第 82-3 页。

27 同上,第 80 页。

28 关于两个真空概念的更详细介绍,请参见第 14 章。

29 弗朗索瓦·巴尔梅斯 (François Balmès) , Dieu, le sexe et la vérité, Ramonville Saint-Agne: Érès 2007, p. 150.

30 同上,第 166 页。

31 In 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Logics of Worlds,London:Continuum 2009。

32 G. K. 切斯特顿,《约伯记》,伦敦:Cecil Palmer & Hayward,1916 年,第 xxii-xxiii 页。

33 这两个名字指的是插曲 1 中提到的两个例子(苏联人对拉宾诺维奇和 阿多诺 的对立社会概念的玩笑)。

34 我在此参考了 Mladen Dolar 的《布莱希特的姿态》,载于《第 11 届国际伊斯坦布尔双年展读本》: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文化艺术基金会,2009 年。

35 这一点要归功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36 见G. W. F. 黑格尔,黑格尔的《权利哲学》,T. M. 诺克斯译,伦敦:《权利哲学》,第1卷,第3页。T. M. Knox,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111-16 页。

37 G. W. F. 黑格尔,《心灵现象学》,第二修订版,译注。J. B. Baillie, Mineola:Dover 2003, p. 53.

38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精神分析, Harmondsworth:企鹅出版社 1973 年版,第 261-2 页。

39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是犹太人发明了精神分析: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不正是拒绝其扬弃的旧事物持续存在的典范吗?

40 吉尔•德勒兹 (Gilles Deleuze) ,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trans.Paul Patton, London:Continuum 2001, p. 186.

41 正如我们刚才所看到的,辩证过程的形式矩阵预先排除了未来的主人和未来的仆人之间的生死搏斗以其中一方的死亡而告终的可能性。在这里,是黑格尔化解了破坏性的后果,以象征契约的名义达成了妥协--就在斗争结束之前,其中一个战斗者认输了,表明他还没有准备好进行生死搏斗。

42 请注意,父之名 (Name-of-the-Father) 这个能指也是否定的能指(禁令)--le-Nom-du-Père如同le-Non-du-Père--对于拉康来说,是无意识中的核心能指。

43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Brief an Friedrich Schiller, 16./17. August 1797," in Sämtliche Werke, Briefe, Tagebücher und Gespräche, Vol. 31: Johann Wolfgang Goethe mit Schiller (1794-1799), Frankfurt: Deutscher Klassiker 1998, p. 390。 我感谢 Frauke Berndt(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她提出了对这段话的精辟解读。

44 以一种有点可悲的方式,我们可以对 9/11 的废墟说同样的话:忧郁的人会在废墟中看到美国傲慢的宏伟梦想的 "真相";也就是说,她会在双子塔本身中看到未来的废墟,而歌德式的乐观主义者则会在 9/11 的废墟中看到 象征 另一座 "勤劳的城市 "的进取精神,这座城市很快就会用新的建筑取代废墟。

45 以严格的同源方式,对黑格尔而言,自我意识产生于意识的局限性:对象我无法触及我的目标,它躲开了我的把握,在我所能触及的一切中,我发现了我自己的产物--因此,我把目光转向我自己的活动,以及它 "假定 "在我看来是预设的东西的方式。

46 隔离 (Isolierung) 的一个典范案例是中国与大跃进期间发生的大饥荒的关系是如何依赖于特定的象征经济的:在正式承认恐怖(毛泽东的 "错误")的同时,它继续被视为禁忌(这种承认纯粹是形式上的,并伴随着一个禁令的细节)。

47 见 雅克-阿兰·米勒 (Jacques-Alain Miller) ,"Le nom-du-père, s'en passer, s'en servir",摘录于 www.lacan.com。

48 见同上。

49 G. W. F. 黑格尔, Encyklopä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Vol. 3: Die Philosophie des Geistes, Berlin: Dunder and Humblot 1845, pp.

50 见 Gregor Moder, 黑格尔 in 斯宾诺莎, Ljubljana:Analecta 2009。

51 在一些运用了滑稽元素的音乐喜剧中,我们也能看到同样的镜头:当舞者在空中转身时,他们在空中停留的时间有点长,就好像在短暂的一瞬间,他们成功地中止了万有引力定律。事实上,这种效果不正是舞蹈艺术的终极目标吗?

52 马丁-海德格尔:《阿那克西曼德片段》,载于《早期希腊思想》,David Farrell Krell 和 Frank A. Capuzzi 译,纽约:Harper & Row 1984 年,第 42 页。David Farrell Krell 和 Frank A. Capuzzi,New York: Harper & Row 1984,第 42 页。译文略有改动。

1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文集 (Écrits)》:《英文全集第一版》,译者:傅彬。布鲁斯·芬克 (Bruce Fink) ,纽约:W. W. Norton & Company 2006,第 264 页。

2 如果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这个把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结合起来的目标看起来明显不一致的话,我们应该记住亚历山大·科耶夫在拉康的的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拉康称科耶夫为他的导师(唯一的另一位导师是精神病学家克莱姆博)。科耶夫的中心目标正是将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结合在一起,即通过海德格尔的 "存在--走向死亡 "这一主题来解读黑格尔的否定性主题以及(未来的)主人和奴隶之间的死亡斗争。

3 拉康,《文集 (Écrits)》:《英文全集第一版》,第 242 页。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段落是为 《文集 (Écrits)》 重写的--详细分析一下 拉康 在为 1966 年出版而重写《备忘录》时,是如何拼命抹去(或至少淡化)其 黑格尔式 主义的痕迹,会很有意思。

4 同上,第 247 页。

5 G. W. F. 黑格尔,《宗教哲学讲义》,第三卷:圆满的宗教,R. F. Brown, P. C. Hodgson, and J. M. Stewart, Berkeley: The Consummate Religion.R. F. Brown, P. C. Hodgson, and J. M. Stewart, Berkeley: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88 页。

6 拉康、《文集 (Écrits)》:《英文全集第一版》,第 242 页。

7 同上,第 258 页。

8 G.W. F. 黑格尔, Jenaer Realphilosophie, Hamburg:Felix Meiner 1969,第 199 页。顺便提一下,文中还写道"女性 ......"--因此,"女性 被动性 "对 黑格尔 来说,并不逊色于人类的被动性,而是高于人类的被动性:它是一种让(男性)他者破坏自身的被动性。

9 拉康、《文集 (Écrits)》:《英文全集第一版》,第 341 页。

10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文集 (Écrits)》,巴黎:Seuil 1966, pp.

11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即兴:死亡的渴望,渴望与重生",摘自凯瑟琳-米洛 1974 年的笔记,发表于《L'âne 3》(1981 年)。

12 当然,将这两个对立的论题统一起来是很容易的:语言本身使我们 "必死",它使我们成为与死亡相关的存在,将死亡作为其最内在的(不)可能性,因此,语言本身打开了它保护我们免受其害的缺口--这与对象a (objet a) 有着严格的同源性,对于拉康来说,拉康同时是虚空和填补虚空的东西。

13 弗朗索瓦·巴尔梅斯 (François Balmès) , Dieu, le sexe et la vérité, Ramonville Saint-Agne: Érès 2007, p. 213.

14 G.W. F. 黑格尔, Vorlesungen über di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Vol. 1, Leipzig: Philipp Reclam 1971, p. 581.

15 G. W. F. 黑格尔,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trans.A. V. 米勒,牛津大学出版社,1977 年,第 288 页:牛津大学出版社,1977 年,第 288 页。

16 这一见解应归功于 Mladen Dolar,Prozopopeja,卢布尔雅那:Analecta 2006 年,第 186 页。

17 同上,第 214-15 页。

18 我们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第一部分的结尾处,以 "Lacrimae rerum "的名义遇到了拟人化 (prosopopoeia) ,这位父亲的小儿子刚刚在冰湖上滑冰时溺水身亡,他来到空无一人的教堂发泄绝望。他无力地爆发出破坏性的愤怒,撞翻了祭坛,导致燃烧的蜡烛倒下;翻倒的蜡烛上的蜡滴落在圣母玛利亚的画像上,形成了一个流泪的形象。这种"实在界 (the Real) 的回答 "是神对主人公悲惨遭遇的怜悯,只有当他达到极度绝望、拒绝神性本身时才会出现--追随基督的脚步,人只有在被神彻底抛弃的体验中才能与神结合。值得注意的是,融化的蜡是 "融化 "这一主题的隐喻移置 (displacement) 链中的最后一环:首先,冰冻的牛奶融化了;然后,覆盖湖面的冰融化了,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最后,蜡融化了--这是实在界 (the Real) 的最终答案,是我们并不孤独、"有人在那里 "的证明,还是又一个愚蠢的巧合?无论我们如何解读,拟人化 (prosopopoeia) 的效果就在这里,原物本身 (the Thing itself)在为我们呐喊。

19 反对网络空间的标准论据是,我们可以随时走出网络空间,随意重新进入游戏,而现实生活则相反,我们被困在其中,无处可退。佛教的教训(也是它接近于把现实本身视为虚拟幻想空间的原因)恰恰在于,我们可以退出现实本身,因为稳固的现实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幻觉--我们可以退出的不是另一个现实,而是原初 虚空本身。

20 然后是第三种后现代的诱惑,也是最危险的诱惑:声称没有真理的场所,只有层层叠叠的拟人化 (prosopopoeia) e,就像洋葱的层层叠叠,每一个通过面具在拟人化 (prosopopoeia) 中说话的真理都已经是另一个拟人化 (prosopopoeia) 。

21 同样,我们应该注意到 拉康 的转变:对于五十年代的拉康来说,无意识是"大他者 (the Other) 的话语",而当他引入"被划杠的 (barred) 他者 (Other) "这一关键概念并引出其后果时,无意识就变成了记录大他者 (the Other) 的空白和失败的话语。

22 Terry Eagleton, Figures of Dissent, London:Verso Books 2003 年,第 246 页。

23 罗伯特皮平,《主体活动的持续性》,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78 页。

24 约瑟夫-德-梅斯特雷,《献祭的启示》,巴黎:L'Herne 出版社,2009 年,第 29 页:"因此,人们必须始终从真理出发,才能教导错误"。

25 另一个以真相为幌子撒谎的案例是:我年轻时在斯洛文尼亚的一位腐败哲学教授公开承认他的循规蹈矩,他带着迷人的微笑说:"我是人渣,我知道,那又怎样?"我是人渣,我知道,那又怎样?这种承认的谎言在于所阐述的内容与其主观阐述立场之间的差距:通过公开承认自己的腐败,他是否采取了一种诚实的立场,从而以某种方式将自己从腐败中拯救出来?完全不是:适当的回应是套用 弗洛伊德 引用的犹太老笑话:"如果你真是人渣,为什么要告诉我们你是人渣?或者,更激进的版本:"你说你是人渣,但这骗不了我们--你真的是人渣!"--简而言之:"不要骗我们,告诉真理你是人渣!"

26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研讨会》,第一卷:《文集 (écrits)》弗洛伊德的技巧,巴黎:Seuil 1975,第 289 页。

27 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矛盾论》,巴黎:Maspero 1975 年,第 86 页。

28 拉康,《文集 (Écrits)》,第 194 页。

29 同上,第 340 页。

30 同上,第 341 页。

31 同上。

32 同上,第 342 页。

33 就一个症状与其解释的内在联系而言,也就是说,就其功能而言,有点像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它试图提前考虑并回答其可能的解释,它具有时间循环的复杂结构:一个症状是一个纯粹的反身 (reflexive) 实体,是对其自身未来影响的先发制人的反应。

34 对女人来说,男人是什么?就像拉康猜想的那样,是一场灾难吗?如果考虑到 对立 症状/幻想,男人是女人的幻想呢?拉康 当他声称唐璜是一个 女性 幻想时,难道不是指向这个方向吗?因此,女人和男人,而不仅仅是女人,是相互依存的,就像埃舍尔的两只手相互牵引一样。这里需要避免的陷阱是,把这种关系想象成某种互补关系--好像一旦男人在女人身上找到了他的症状,而同一个女人在男人身上体现了她的幻想,那么就终于有了一种性关系。我们必须牢记,幻想和症状在结构上是不相容的。

35 然而,希区柯克放弃使用赫尔曼的配乐,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好莱坞商业压力的让步。在《撕裂的帷幕》DVD 版本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伴随着赫尔曼配乐的场景,其中包括格罗梅克谋杀案。在已上映的版本中,这场戏没有音乐伴奏,我们听到的只是偶尔的咕哝声和呻吟声,这比赫尔曼的标准配乐--华格纳式的铜管乐--更有效地渲染了试图杀死格罗梅克这一痛苦而漫长的活动所带来的压抑真实感!

36 这就解释了"理性的狡计 (Cunning of Reason) "这一主题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中的明显存在;例如,马克思在评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后果时声称,尽管殖民化对印度社会造成了种种破坏性影响,但它将把印度推向现代性。

37 Martin Heidegger, 《存在与时间》, trans.约翰-麦考利和爱德华-罗宾逊,纽约:哈珀柯林斯出版社,2008 年,第 231 页。

38 皮平,《主体活动的持久性》,第 64 页。

39 同上,第 67 页。

40 在这里,我们触及了海德格尔和精神病学的话题临床:不是死亡,而是精神病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崩溃,那么退出交往呢?那么,"在死亡中生活 "的可能性呢?

41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第 56 页。

42 引自皮平,《主体活动的持久性》,第77页,根据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第19页的译文修改。

43 皮平,《主体活动的持续性》,第 77-8 页。

44 阿甘本正确地指出了作为终结时间的世界末日式的弥赛亚式的 "剩余时间 "的模糊性:当我们沉浸其中时,在我们看来是律令(统治)的最终消亡的放缓,是这一最终点的无尽的推迟,而回溯性地却被揭示为我们所期待的自由的无政府状态。在一个恰当的黑格尔式转折中,将完全触及阻隔到原物 (the Thing) 的旷日持久的推迟已经是原物本身 (the Thing itself)--因此,这一独特的衍射的结构又是拉宾诺维奇笑话中的结构:"完全准现的到来被无休止地推迟......""但这种推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准圣"。

45 David Caute, The Dancer Defects:The Struggle for Cultural Supremacy During the Cold War, Oxford:牛津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299 页。

46 尽管同样的反转也在相反的方向起作用。最近,在斯洛文尼亚,检察官开始对一名共产党老干部提起诉讼,他参与了对二战结束后被监禁的斯洛文尼亚反共部队直接成员的作秀审判和大规模屠杀。起诉宣布后不久,我碰巧遇到了另一名不知悔改的共产党老干部,我问他有何反应;令我惊讶的是,他告诉我,这名被指控的官员完全应该受到最严厉的惩罚,他还说:"当然不是因为他被指控的罪名,而是因为他几十年后犯下的真正罪行,即让共产党人失去政权!"

47 当然,这绝不是说布莱希特就可以不受伦理政治的怀疑。奥登(W. H. Auden)简明扼要地表达了对布莱希特的质疑:"为党提供艺术支持是一回事。这样做却仍然保留着自己的洞穴和巢穴是另一回事......布莱希特从拥护共产主义的那一刻起,就站在一旁,为他最不想加入的党欢呼,建议其他人遵守他自己拒绝遵守的纪律"(引自 Caute, The Dancer Defects, 第 300 页)。因此,当拥有奥地利护照和瑞士银行账户的民主德国国务秘书布莱希特在他的诗作《在黑暗时代》中写道:"(后人)不会说:时代是黑暗的/而是说,为什么这些诗人保持沉默?"那么,为什么每当涉及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黑暗之地时,他自己却保持沉默呢?10)为布莱希特辩护时,针对有人指责他严重依赖匿名合作者,甚至从他们那里抄袭了他的大部分作品,他反驳说:"这些攻击以个人和个人所有权的名义,将政治作为集体行动一并贬低",并补充说,这样一来,"布莱希特集体作品中适当的乌托邦特征、人们不得不注意到矛盾修辞"布莱希特的集体作品"--尽管如此,布莱希特还是以一种非常务实、完全非乌托邦式的方式,将这部集体作品作为自己的作品在市场上出售,运用了 "资产阶级 "版权法的所有技巧,并要求像出售 "个人所有权 "的人那样赚取了高额金钱。"

48 在前南斯拉夫流传着一个出人意料的拉宾诺维奇笑话版本:一名军官想通过教诗来教育一名吉普赛士兵;因此,为了向他解释押韵,他举了一个例子:吉普赛人回答说:"哦,我明白了!":"哦,我明白了!还有一个:我弹巴拉莱卡,我搞你老婆"。军官评论道"但这不押韵!"吉普赛人反驳道"是不押韵,但这是真的"但问题是,在塞尔维亚语中,最后一句话并不押韵(Nije rima, ali je istina),因此我们最终还是押韵了。

49 这里需要补充一个简短的说明。话语分析 "的拥护者经常抨击那些继续强调经济生产方式及其动力的关键结构性作用的人,提出了 "庸俗马克思主义"(或另一个流行的口头禅 "经济本质论")的幽灵:其含沙射影的意思是,这种观点把语言贬低为次要因素,只把历史效力定位于物质生产的 "现实"。然而,还有一种对称的简化方法也同样 "庸俗":那就是在语言和生产之间建立直接的平行关系,即保罗-德-曼式的构想,将语言本身视为另一种生产方式,即 "意义的生产"。根据这种方法,在生产劳动的结果被 "再创造 "的同时,把语言仅仅视为某种先在意义的表达的常识性概念也 "再创造 "了意义,而忽视了意义不仅反映在语言中,而且由语言产生--它是 "符号实践 "的结果,正如曾经时髦的说法那样。我们应该拒绝这种方法,它是非辩证形式主义的最糟糕的例子,它将 "生产 "虚构为一个抽象的普遍概念,将经济生产和"象征"生产作为其两个物种,忽视了它们根本不同的地位。

50 正因如此,康德式 超验的我,它的纯粹知觉,是一个既非本体性 (noumenal) 也非现象的纯粹形式功能--它是空的,没有任何现象直观与之相应,因为,如果它要显现于自身,它的自我显现将是 "物自身",即一个名相的直接自我透明。超验的 主体($)的虚空与超验的 对象(即引起我们的感知的 不可及的 X)的虚空之间的平行在这里是有误导性的:超验的 对象 是现象性显现之外的虚空,而超验的 主体 已经作为虚空显现了。

51 Robert Pfaller, "The Potential of Thresholds to Obstruct and to Facilitate:On the Operation of Displacement in Obsessional Neurosis and Perversion" (unpublished paper, 2002).

52 同理,生态灾难论(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等)的过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防御,一种掩盖真正危险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对于试图让我们相信威胁即将来临的生态学家,唯一恰当的回答就是暗示他绝望论证的真正目标是他自己的不相信--换句话说,我们的回答应该是 "别担心,灾难肯定会来的!"

53 关于这一结构的更详细描述,见我的《傀儡与矮人》,马萨诸塞州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2003 年。

54 Wolfram Hogrebe, Die Wirklichkeit des Denkens, Heidelberg: Universitätsverlag Winter 2007, p. 13。

55 Markus Gabriel, "The Mythological 存在 of Reflection," in Markus Gabriel and 斯拉沃热·齐泽克 (Slavoj Žižek) , eds., Mythology, Madness, and Laughter:主体ivity in 德国观念论,伦敦:Continuum 2009.

56 Sándor Márai, Embers, London:企鹅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49 页。

57 马诺哈尔-希亚姆-乔希,《哈里亚-赫拉克勒斯的困惑》,新德里:企鹅出版社,2009 年。

58 这个想法要归功于 Alenka Zupančič。

59 见 Judith Butler and Catherine Malabou, Sois mon corps: Une lecture contemporaine de la domination et de la servitude chez 黑格尔, Paris: Bayard 2010。

60 对黑格尔在奴役与统治的辩证法中的出发点(未来的主人与未来的仆人之间的生死搏斗)的相当无聊的批评是,黑格尔通过默默地忽略明显的激进的解决方案而作弊:他们两个真的生死搏斗,即、黑格尔式 生死搏斗并不是真正的无拘无束的搏斗,而是预设了某种隐含的 象征 契约,即结果不会是死亡。但在这里,人们不能欺骗自己,假装在知道没有人会死的情况下进行殊死搏斗:(未来)主人的死亡准备必须是完全真实的。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承认,许多斗争确实以死亡和僵局告终,因此,为了使历史进程按照奴役和统治的正确辩证法启动,许多人不得不毫无意义地死去,这等同于纯粹的消耗,在(前)历史的黑暗过去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像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许多无名骷髅,套用黑格尔的话。

61 我对 "力 "的这一提法要归功于纽约大学的本杰明-布卢米斯(Benjamin Bliumis)。

62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第 81 页。

63 安徒生自己将故事的起源归结为他小时候目睹的一件事--一个自我毁灭、不妥协的绝佳例子:一位有钱的顾客送给他父亲一匹红绸,要他父亲为她的女儿做一双舞鞋。父亲用红皮和丝绸精心制作了这双鞋,但富婆却说这双鞋不够好。她说他什么也没做,只是糟蹋了她的丝绸。"既然如此,"他说,"我不如把我的皮革也糟蹋了",然后当着她的面把鞋子剪碎了。

64 巴尔梅斯,《上帝、性与真理》,第 53 页。

65 正如拉康在他的《精神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纽约:W. W. Norton & Company 1998)中所指出的。另见谢林将存在(本体论即完全构成的现实)与存在的黑暗幽灵前本体论基础之间的区别移植到上帝本身,因此我们必须区分上帝的实存 (existence) 与其混沌的前本体论"本性"。整个晚期的谢林可以浓缩为这个反转 deus sive natura:在斯宾诺莎 看到同一性、同义性、"上帝或自然 "的地方,谢林看到了不可化约的 (irreducible) 张力和斗争。

66 拉康,1967 年 5 月 10 日的 研讨班,见《研讨会》第十四卷:《幻象的逻辑》(未出版)。

67 罗伯特皮平,黑格尔的实践哲学,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51 页。

68 这种自我声明反身性 (reflexivity) 在成名问题上也很明显:人们可以因为这个或那个而成名,但也可以仅仅因为成名而成名。回想一下帕丽斯-希尔顿(Paris Hilton)的现象,她绝对是个无名小卒,受到垃圾媒体的追捧,他们报道她的一举一动。她并不是因为做了或做了什么特别的事而出名;她的辩证 反转 在于,媒体报道她最平庸的行为--在拥挤的停车场跳车、吃汉堡包、在折扣店购物--仅仅因为她是名人。她的平凡,甚至粗俗,被直接转化为名人的特征。

69 见《论不是存在新结构主义者》,载于皮平,《主体活动的持久性》,第 168-85 页。

70 这个笑话是西蒙-克里奇利(Simon Critchley)送给我的,他在对我的一本书进行(非常)批评性的评论时使用了这个笑话。

1 见 Pierre Bayard, Le plagiat par anticipation, Paris: Éditions de Minuit 2009。

2 Molly Anne Rothenberg, The Excessive 主体:A New Theory of Social Change, Cambridge:Polity Press 2010, p. 1。

与此类似,谢林(F. W. J. Schelling)曾在某处指出,在基督教兴起之前,古罗马颓废恶的爆发服从于一种深刻的必然性:它似乎怀疑未来会发生什么,因此做出了最后一次恶毒的尝试来维护自己。魏宁格的 "预期 "式消极剽窃也是如此:他攻击的是尚未到来的事物。

4 顺便说一句,在 巴迪欧 的思想中,我们也可以提出同样的办法来解决事件与其提名之间关系的模糊性:事件与其提名并不相同,它是一个真实,提名对其做出反应,将其固定在 象征 空间中;然而,在其提名之前并不存在事件,因为只有提名才会把仅仅发生的事情变成事件。

5 Pierre Bayard, Demain est écrit, Paris: Éditions de Minuit 2005。

6 同上,第 123-4 页。

7 同上,第 128-9 页。

8 同上,第 142 页。

9 我在这里依据的是艾伦-斯皮特(Allen Speight),黑格尔,《文学与代理问题》(Literature and the Problem of Agency),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10 在从列宁主义到斯大林主义的过程中,同样的转变难道不会重演: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无私奉献变成了对领袖无原则的机会主义谄媚吗?我们不妨探讨一下,从中世纪关于英雄为光荣事业服务的史诗(《艾尔-熙德》、《罗兰》、《尼伯龙根》)到早期现代喜剧(从《堂吉诃德》到狄德罗的《拉莫》),其中描述了反转 英雄般的服务变成谄媚和戏剧性的内在反转过程,而古代从悲剧到喜剧的过程如何在这里重演。

11 Speight,黑格尔,《文学与代理问题》,第 59 页。

12 这里出现了明显的斥责:但是乱伦的欲望怎么办?毕竟,我们是俄狄浦斯的家人。在这里,我们应该引用 列维-斯特劳斯 这个古老部落的好例子,这个部落把所有的梦都视为具有性含义--除了那些直接涉及性问题的梦。同样,我们应该怀疑所有关系密切的家庭都有乱伦欲望,但俄狄浦斯家庭除外。

13 丹尼尔-C. 丹尼特 (Dennett) ,《意识解析》,纽约:Little, Brown 1991,第 244 页。

14 同上,第 315 页。

15 同上,第 246 页,引自 R. W. Clark, The Life of Bertrand Russell, London:Weidenfeld & Nicolson 1975 年,第 176 页。

16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火车上的陌生人》,哈蒙兹沃思,企鹅出版社,1982 年,第 256 页:企鹅出版社,1982 年,第 256 页。

17 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论思维在言语过程中的逐渐形成",克里斯托夫-哈布斯迈尔翻译的 "Über das Verfertigen der Gedanken beim Reden",载于 Werke in einem Band,慕尼黑:Carl Hanser 1966 年,第 810-14 页。我对克莱斯特的这一引用要归功于姆拉登-多拉尔。

18 同上。

19 列宁:《我们的革命》,见《列宁全集》,第 33 卷,莫斯科:进步出版社,1966 年,第 478 页。

20 Gregor Moder, 黑格尔 and 斯宾诺莎, Ljubljana: Analecta 2009, p. 240.

21 路易·阿尔都塞,《相遇的哲学》,伦敦:Verso Books 2006,第 162 页。

22 G. W. F. 黑格尔,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trans.A. V. 米勒,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77 年,第 270 页。

23 Speight,黑格尔,《文学与代理问题》,第 62 页。

24 同上,第 67 页。

25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第444页。

26 Speight,黑格尔,《文学与代理问题》,第 70 页。

27 同上,第 81 页。

28 回想一下《我爱露西》中不朽的露西,她的标志性动作姿态就是当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时,她会微微弯下脖子,对着镜头投去惊讶的目光--这不是露西尔-鲍尔这位女演员在嘲笑公众,而是 "露西"(作为银幕形象)本人的一种自我封闭的态度。

29 Speight,黑格尔,《文学与代理问题》,第 77 页。

1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研讨班论'被偷窃的信'",载于约翰-P-穆勒和威廉-J-理查森主编的《被偷窃的坡》,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28-9 页。

2 Fredric Jameson, The 黑格尔 Variations, London:Verso Books 2010, p. 48。

3 同上。

4 同上。

5 参见Theodor W. 阿多诺, Einleitung in die Soziologie, Frankfurt: Suhrkamp 1993。

6 同上,第 133 页。

7 同上,第 174-5 页。

8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Claude Lévi-Strauss) ,《马塞尔-莫斯作品导读》,伦敦:Routledge 1987, p. 59.

9 同上,第 62-3 页。

10 同上,第 64 页。

11 同上,第 63 页。

12 对 列维-斯特劳斯 来说,象征 结构是一个结构的所有可能排列的无时间矩阵,而激化的法力则在结构上引入了不可化约的 (irreducible) 时间性:浮动" 零能指 (zero-signifier) 在 1 与 0、存在与不存在、不可言说的意义的充实与无意义之间无休止地交替,提供了 弗洛伊德 所谓 强迫重复 的最基本公式。

13 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到 拉康的 "缝合点 (quilting point) "与 巴迪欧 在其《世界的逻辑》中提出的 "点 "的概念之间的联系,"点 "是指当复杂的局势被简化为 "是 "或 "否 "的简单选择时,当我们必须决定战争或和平、进攻或撤退、接受或拒绝提议时......

14 许多同情共产主义的理论家都提到了一个可以称之为公关的概念:在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后社会主义国家,"共产主义 "这个词的名声很坏,会唤起人们的创伤性记忆,因此,如果我们的目标是一场严肃的社会运动,就应该找到另一个词,一个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词。在这里,我们很难不想起恩斯特-琼斯(Ernst Jones)在1933年后就精神分析在德国的命运进行的谈判,当时琼斯与纳粹政权达成了妥协,大意是:为了挽救精神分析的的实践(当然是在排除犹太人分析家的基础上),"精神分析"一词将被 "动态心理学 "一词所取代。换句话说,这个简单解决方案的问题在于,对 "共产主义 "一词的禁忌正是激进解放斗争失败的结果,因此,当人们抛弃这个词时,迟早也会背叛这个词所涵盖的内容。

15 为了明确反对 "反资本主义在今天实际上是一种反犹太主义形式 "的观点,我们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坚定地认为,反犹太主义是与资本主义妥协、接受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如果一个 "左派 "运动诉诸反犹太主义,这同样的原因意味着它把资本主义对立的原因转移到一个(伪)具体的侵入性(种族)他者 (Other) 上,从而唤起一种幻想:一旦我们摆脱了这个他者 (Other) ,我们就会得到没有对立的资本主义。因此,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在当今的反帝斗争中找到反犹主义的元素,那么它们所表明的仅仅是资本主义在全球胜利的深度,是资本主义充斥我们意识形态想象的方式:即使那些自称反资本主义的人也无法真正摆脱资本主义宇宙最基本的坐标。

16 蒂姆-哈福德,《生命的逻辑》,伦敦:Abacus 2009 年,第 52 页。

17 正因为如此,作为适当的 象征 干预的行为必须与表演性的行为(言语行为)严格区分开来:言语行为仍然牢牢地嵌入"大他者 (big Other) "之中,依靠预先建立的规则产生效果,而适当的干预则干预大他者 (the big Other) 本身,在其不一致性点上攻击它,改变它的规则。

18 如果爱如 拉康 所说,是给予一个人所没有的东西,那么真正爱你的 主人 又是如何给予你他所没有的东西的呢?他给予你,他的学生,你自己,成为你自己的可能性。在此,请回想一下同义反复在日常实践中的明显相反的用法:当人们说 "人就是人 "时,这恰恰意味着没有一个人达到了它的概念的水平,每一个真实的人都充满了不完美;或者,同样,当我们说 "法律就是法律 "时,其含义是我们必须遵守它,即使它明显违反了我们的正义感--"法律就是法律 "意味着法律从根本上建立在非法的暴力之上。

19 这与 "十七"、"十八"、"十九"、"十七-二十 "系列相似:从 "十七 "到 "二十 "的 反转 自我反身(self-reflexive) 姿态 铭刻 是将较低层次的最大值转化为较高层次的包含值。

20 雅克-阿兰·米勒 (Jacques-Alain Miller) ,"阳具 (Phallus) 与变态",拉康式墨水 33(2009 年春),第 58 页。

21 Margaret MacMillan,《历史的使用与滥用》,伦敦:Profile 2009 年,第 60 页。

22 转引自 米勒,"阳具 (Phallus) 与变态",第 58 页。

23 针对女性主义对弗洛伊德的"阳具中心主义 (phallocentrism) "的标准批判,布斯比明确地拉康的激进地重新解释了"阴茎 (penis) 嫉妒 "这一臭名昭著的概念:"拉康 使我们最终明白,阴茎 (penis) 嫉妒正是那些拥有阴茎 (penis) 的人感受最深的"(理查德-布斯比:《作为哲学家的弗洛伊德 》,伦敦:Routledge 2001, p. 292)。

24 弗朗索瓦·巴尔梅斯 (François Balmès) , Dieu, le sexe et la vérité, Ramonville Saint-Agne: Érès 2007, p. 150.

25 对于所谓"精神分析的 象征主义"("有时雪茄就是雪茄!")的常识性嘲讽,正确的弗洛伊德式回答无疑是:"有时阳具 (phallus) 就是阳具 (phallus) !":"有时,阳具 (phallus) 就是 阳具 (phallus) !"不过,需要补充的是,主体对于阳具 (phallus) 只是阳具 (phallus) 的人来说,有一个确切的名字:性倒错。

26 J. Arch Getty 和 Oleg V. Naumov,《恐怖之路》:斯大林与布尔什维克的自我毁灭,1932-39 年》,纽黑文和伦敦:耶鲁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56 页。

27 米勒,《阳具 (Phallus) 与变态》,第 61 页。

28 如果想要吞并西岸的犹太复国主义者能够记住《旧约》中的如下经文,那将是非常合适的:"不可欺压外族人;你们自己知道作外族人的滋味,因为你们在埃及是外族人"(出埃及记 23:9);"外族人与你们同住,不可虐待他。与你们同住的外族人,必须像你们本地人一样对待。要像爱自己一样爱他,因为你们在埃及是外族人"(利未记 19:33-4)。

29 米勒,《阳具 (Phallus) 与变态》,第 23 页。

30 雅克-阿兰·米勒 (Jacques-Alain Miller) ,"治愈的逻辑",拉康式墨水 33(2009 年春),第 19 页。

31 同上,第 28 页。

32 同上,第 31 页。

33 那么阴道有牙齿吗?当然有,这就是所谓的贞操--失去贞操的意义恰恰在于阴道的牙齿会被折断。

34 当然,在 拉康式 理论的后期发展中,复杂性出现了:有一个病态的 "污点",它是 主体 的等价物--不是想象的,而是真实的,即 对象小a (objet petit a) ,"图画中的污点",表意操作的非表意剩余。这样,我们就得出了拉康的概念的话语的四个要素:普通的能指链(S2)、主人能指 (Master-Signifier) (S1)、"被划杠的 (barred) "主体($)、对象(a)。

35 年前,在 "政治正确 "之都之一的圣克鲁斯大学校园里,有人告诉我,他们发明了一些既有趣又不会伤害、羞辱甚至取笑任何人的笑话,比如 "当三角形遇到圆形时会发生什么......"不出所料,我直接爆发了:"我不管三角形遇到圆形会发生什么,笑话的意义就在于一定会有人受到伤害、羞辱......!"但如果我错了呢?如果一个笑话的有趣之处在于其纯粹的形式方面,而不是其内容,就像性不是一个直接的内容问题,而是这个内容的形式处理方式问题呢?当然,问题在于这种形式是否可以单独发挥作用,或者它需要是否 "添加了一点现实",即与 "肮脏 "话题(性、暴力等)相关的一些偶然的积极内容。

36 关于心灵感应的详细介绍,见第 14 章。

37 厌食症和暴食症之间的关系是缺乏和过量之间联系的最好例证:厌食症患者通常会变成暴食症患者,然后为了惩罚自己,又回到厌食症状态。贪食症患者吃得过多,而对厌食症患者来说,所有的食物都是过剩的,都是令人厌恶的异物,都要拒绝。这就是为什么两者不谋而合:它们都缺乏 "正常 "饮食习惯的 "共同尺度";它们都见证了主体性的出现给动物消化节奏带来的不平衡。

38 米勒,《治疗的逻辑》,第 11 页。

39 结构位置与填充结构位置的元素之间的区别还体现在 "我们正在等待 X "与 "X 就是我们所等待的 "之间的细微差别上。例如,如果我们热切期待某位作家的新书,而这本书最终面世时却令人失望,我们可以说"虽然我们一直在等待这本书,但这并不是我们期待的那本书"。

40 或者,正如威尔-塞尔弗(Will Self)在他的《戴夫之书》关于中写道:"这本书的论点是,你需要所认为的启示宗教是任何老掉牙的胡说八道,它只需要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引自海伦-布朗(Helen Brown),《采访威尔-塞尔弗》,《每日电讯报》,2006年5月28日)。

41 建筑(连同设计)在这里是独一无二的:它必须产生这种暂停日常功能、脱离日常功能的效果,同时建造的建筑物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需求,从而作为日常功能现实的一部分发挥作用。在最好的情况下,它成功地使我们对对象的功利使用充满了一种脱离感,从而以一种乌托邦的方式,将我们的日常事务提升为一种审美体验。

42 米勒,《治疗的逻辑》,第 29 页。

43 在拉康术语中,这种差异是异化与分离之间的差异:现代主义制定了异化,即一个人在传统中的根的丧失,但只有在后现代主义中,我们才真正与传统分离:它的丧失不再被体验为一种丧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玩味地回到它。

44 或许,这正是西贝柳斯与另一位克制、矜持的伟大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的相似之处:克劳德-索泰的《Un coeur en hiver》中的斯蒂芬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拉威尔本人的写照,也是他音乐中应有的 "精神 "的写照。拉威尔与西贝柳斯的区别在于两种矜持的不同:高雅而敏感的法国资产阶级的自我克制与北欧乡村的缄默和对大都市社会的不信任。拉威尔曾讽刺性地说过关于他最伟大的杰作之一《三重奏》,他说他脑子里已经有了整首曲子,只需发明和插入旋律线条。这种将结构置于旋律线之上的做法,也许是对拉威尔音乐风格 "保留 "的最好诠释。

45 所有伟大的作曲家都失败过--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失败的,瓦格纳的《帕西法尔》是失败的,莫扎特的《珂西》的终曲也是失败的--失败是作曲家处理音乐问题实在界 (the Real) 的标志。只有那些 "轻松 "的媚俗作曲家才能从一个顺利的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46 Burnett James, The Music of Jean Sibelius, Rutherford:费尔利-迪金森大学出版社,1983 年,第 77 页。

47 同上,第 75 页。

48 简而言之,这里是一个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过程。从新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我们也应恢复音乐浪漫主义:它的基本特征不是对灵性渴望的颂扬,而是旋律在与音乐素材的斗争中逐渐痛苦地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浪漫主义是深刻的唯物主义:在莫扎特和贝多芬(大部分)那里,旋律是毫无问题地存在着,只是被赋予了变奏的起点,而在浪漫主义那里,旋律只是在与音乐素材的斗争和努力中逐渐出现的。在现代主义中,发生了更为激进的事情:素材本身失去了实质性的密度和重量。

49 吉尔•德勒兹 (Gilles Deleuze) ,《电影 1:运动-图像》,译者:休-汤姆林森和芭芭拉-哈默贾姆,明尼阿波利斯:明尼阿波利斯出版社。Hugh Tomlinson 和 Barbara Hammerjam,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22 页。

50 同上,第 81 页。

51 当然,"事件 "扭转了这种倾向,使"无份之份 (part of no-part) "成为新世界中最强烈的元素--原本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变成了无所不能的人,在写实绘画中一无是处的抽象形式变成了霸权风格,等等。

52 也许美国当局确实拥有这样的录像,但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而将其保密。

53 吉尔•德勒兹 (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 What is Philosophy?休-汤姆林森和格雷厄姆-伯切尔,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1 页。

54 Peter Hallward, Out of This World, London:Verso Books 2006 年,第 142 页。

55 吉尔•德勒兹 (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 Mille plateaux, Paris:Minuit 1980 年,第 192 页。

56 同上,第 193 页。

57 Hallward, Out of This World, 第 149 页。

58 此外,德勒兹反对(黑格尔式)否定的论证难道不是只有在我们将否定还原为对一个预先存在的肯定身份的否定时才成立吗?那么,否定性是自在 (in itself) 积极的、给予的、"生成的 "呢?

59 Hallward, Out of This World, 第 15 页。

60 德勒兹对亚里士多德的 "具体差异 "概念的批判要旨在于,它将同一性置于差异之上:"具体差异 "总是以对立物种共存的类型的同一性为前提。但这里的"黑格尔式 复杂性 "又是怎么回事呢?一个定义了流派本身的特殊差异,一个与属和种之间的差异相吻合的种的差异,从而把属本身简化为它的种之一,又是怎么回事呢?

61 Hallward, Out of This World, 第 122 页。

62 同上,第 154 页。

63 吉尔•德勒兹 (Gilles Deleuze) ,《荒岛与他者 (Other) 文本,1953-1974》,洛杉矶:Semiotext(e) 2004, pp.

64 這就帶領我們進入 象征性阉割 (symbolic castration) 的層面:作為意義之純粹虛擬性的 能指 的 阳具 (phallus) 必須是 "沒有 能指 的 所指":它是無義的,是任何確定意義的 缺位,它代表了純粹意義的虛擬性。(或者,用更德勒兹式的术语说法:反现实化,即从现实性向作为其超越性条件的虚拟领域的倒退,必须发生在现实性之中,作为移置 (displacement) 或无序,发生在这一秩序中的元素的脱节。)这就是为什么说 "没有所指的能指"并非无稽之谈:意义的缺位是自在 (in itself) 一个肯定性特征,它作为意义场中的一个缺口被刻入意义场中。(同理,犹太人是"阳具"民族,是民族中的"阳具"元素:他们是一个没有土地的民族,因此,这个缺位被刻入他们的本体,作为以色列虚拟土地的绝对指涉)。

65 吉尔•德勒兹 (Gilles Deleuze) ,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trans.Paul Patton, London:Continuum 2001, p. 105。其后果还涉及重复与记忆之间关系的颠倒。因此,弗洛伊德的著名格言 "我们不记得的东西,我们不得不重复 "应该反过来说:我们无法重复的东西,我们却耿耿于怀,不得不记忆。摆脱过去创伤的方法不是记忆它,而是在克尔凯郭尔式意义上完全重复它。

66 特别是在政治斗争的背景下,发现各种形式的最小差异至关重要:真正的热情与反动的狂热之间的差异,追求民族解放与反移民的民粹主义之间的差异,猥亵的团结与种族主义笑话之间的差异,等等。这种区别很难界定,因为往往没有明确的标准,没有让我们做出决定的积极属性--这完全是一个适当的语境问题。例如,巴迪欧的公式 "qui est içi est d'içi"(在这里的人来自这里)在法国对反移民的民粹主义者有效,但约旦河西岸的犹太定居者也引用了类似的公式:我们在这里,所以我们和巴勒斯坦人一样来自这里。

67 James Williams,吉尔•德勒兹 (Gilles Deleuze) 的《差异与重复》:爱丁堡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27 页:爱丁堡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7 页。

68 另一个纯粹差异的日常例子:在观看 DVD 电影时,听力受损者可以打开字幕,字幕也会描述所有声音,但经常会遇到一个奇怪的时刻:当一个场景出现时,通常会产生一个清晰可辨的声音,但在原声带上,我们(听力没有受损)却听不到,怎么办?(比如说,屏幕上有人喊叫,但我们没有听到任何喊叫声?)在这种情况下,字幕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注释 缺位 本身(观众自动假定),比如 "没有听到哭声 "或 "没有听到电话铃声"。这里的差别不也是一种纯粹的虚拟差别吗?"我 "因为听力受损而听不到任何声音,与 "我 "如果没有听力受损就会听到的声音之间的差别?

69 参见本书第 11 章(关于 非-全 (non-All) )。

70 我们应该在《安提戈涅》中引入同样的四重结构:冲突不仅发生在安提戈涅(代表家庭原则)和克里昂(代表政体即国家原则)之间。为了理解这一冲突,还必须加上另外两个立场:海蒙的立场(他既不代表家庭,也不代表国家,而是代表情欲之爱)和合唱团的立场(它代表远离国家权力的社区)。这里的关键不在于家庭与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而在于从内部决定这两种术语的紧张关系:在 "私人 "领域,家庭与独一性 (singularity) 情欲之爱(一对情侣最终总是背叛各自的家庭);在 "公共 "领域,国家与国家结构之外的社会。

71 夏目漱石,《三角形世界》,伦敦:彼得-欧文,2002 年,第 178-9 页。

72 同上,第 184 页。

73 德勒兹,《差异与重复》,第 104-5 页。

74 雅克-阿兰·米勒 (Jacques-Alain Miller) , "Profane Illuminations," 拉康式 ink 28 (Fall 2006), pp.

75 雅克-阿兰·米勒 (Jacques-Alain Miller) , "Detached Pieces," 拉康式 ink 28 (Fall 2006), p. 37.

76 对于拉康和德勒兹来说,驱力都具有伦理地位。因此,当我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艰巨的任务心存疑虑时,老师对我说:"我相信你!我知道你能行!"他指的不仅是我悲惨的心理现实之下的象征身份,而且是 "在我身上比我自己更重要的东西",是我这个 "不可能的真实 "的驱力。

77 德勒兹和瓜塔里,《Mille plateaux》,第 196 页。

78 Jean-Pierre Oudart,"La 缝合",Cahiers du cinéma 211(1969 年 4 月),第 36-9 页;以及 Jean-Pierre Oudart,"La 缝合",Cahiers du cinéma 212(1969 年 5 月),第 50-5 页。

1 甘丹·梅亚苏 (Quentin Meillassoux) ,《有限之后》:An Essay on the Necessity of Contingency》,伦敦:Continuum 2008。

2 1931 年 10 月 11 日的信,收於 Martin Heidegger/Elisabeth Blochmann: Briefwechsel 1918-1969, Marbach:Deutsches Literatur-Archiv 1990, p. 44; as quoted in 梅亚苏, After Finitude, p. 137.请注意,这段话是在海德格尔1929-30年《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讲演之后的直接时间,在那里还提出了谢林格的假说观点:也许,动物以一种迄今未知的方式意识到它们的匮乏,意识到它们与世界相关的 "贫乏"--也许有一种无限的痛苦弥漫在整个生命自然之中:"如果某种形式的匮乏是一种痛苦,而世界的贫乏和匮乏属于动物的存在,那么一种痛苦和苦难就必须弥漫于整个动物界和领域一般生命"。(Martin Heidegger, 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Metaphysics, Bloomington: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71 页)。

3 John D. Caputo, On Religion, London:Routledge 2001 年,第 55 页。

4 John D. Caputo 和 Gianni Vattimo,《上帝死后》,Jeffrey W. Robbins 编辑,纽约:纽约大学出版社,2011 年。Jeffrey W. Robbins,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133 页。

5 梅亚苏,《有限之后》,第 44-5 页。

6 同上,第 49 页。

7 这难道不是关于实存 (existence) 如何不从真正的普遍判断中得出的古老见解的变体吗?如果 "独角兽有一只角 "是真的,那么没有独角兽存在也是真的;但如果 "有些独角兽有一只角 "是真的,那么至少有一只独角兽存在。

8 梅亚苏,《有限之后》,第 3 页。

9 这种对自然科学及其"客观主义 (objectivism) "的超越性批判基础,当自然科学被把握为植根于历史性的集体实践时,也可以被赋予明显的马克思主义色彩。

10 伊曼努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J. M. D. Meiklejohn 译,伦敦:亨利-G-博恩,1855 年,第 xxix 页。J. M. D. Meiklejohn,伦敦:Henry G. Bohn,1855 年,第 xxix 页。

11 关于这一关键段落的错误翻译,见 Gérard Guest,"La tournure de l'événement",《海德格尔研究》第 10 期(1994 年)。

12 梅亚苏,《有限之后》,第 56 页。

13 同上,第 52-3 页。

14 同上,第 63 页。

15 同上,第 58 页。

16 同上,第 114 页。

17 同上,第 58 页。

18 同上。

19 见 Alenka Zupančič, "Realno in njegovo nemožno" ("The Real and its Impossible"), Problemi 1-2 (2010)。

20 梅亚苏,《有限之后》,第 66 页。

21 同上。

22 同上。

23 同上,第 76 页。

24 同上,第 80 页。

25 见 埃里克·桑特 (Eric Santner) ,《论日常生活的心理治疗学》,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26 格雷厄姆·哈曼 (Graham Harman) ,《四重奏》对象,罗普利:Zero Books 2011.

27 Iain Hamilton Grant,《谢林之后的自然哲学》,伦敦:Continuum 2006。

28 甘丹·梅亚苏 (Quentin Meillassoux) ,格雷厄姆·哈曼 (Graham Harman) 中的访谈,甘丹·梅亚苏 (Quentin Meillassoux) :Philosophy in the Making, Edinburgh:爱丁堡大学出版社,第 166 页。顺便提一下,如果说有哪位哲学家实际上似乎陷入了 梅亚苏 所说的 "失败的关联主义 "的怪圈,那就是 德里达,他的思想在解构分析中摇摆于两极之间:在一方面他强调(形而上学)没有直接的外部性,直接跳出逻各斯中心主义圈子的尝试本身就必须依赖于形而上学的概念框架;另一方面,他有时又把书写和差异作为一种一般的本体论范畴,谈论自然本身(遗传密码等)中的 "痕迹 "和 "书写"。

29 梅亚苏,《有限之后》,第 62 页。

30 见祖潘契奇,"真实及其不可能性"。

31 在另一个层面上,量子物理学也蕴含着基本的认识论启示:我们无法脱离自己去认识现实,因为我们是现实的一部分。

1 Oliver Feltham,"论 拉康 和 巴迪欧 中的表象变化",Umbr(a) 1 (2007),第 121 页。

2 初看之下,我们在这里似乎离 黑格尔 越远越好:康托尔的 "超无限 "概念是指存在于有限之外的、与有限并立的、作为其外部框架而从有限中解脱出来的东西,这难道不是黑格尔所说的 "抽象无限 "的一个范例吗?与此相反,黑格尔式"真正的无限 "难道不是有限的内在,难道不是有限在自我扬弃 (self-sublation) 运动中的有机整体?然而,恰恰是无限作为有限的活生生的总体的这种 "有机的 "概念停留在 实体 (Substance) 的层面上,因为在其中,无限还不是 自为 (for itself) :对于 黑格尔 而言,关键在于无限必须显现,它必须在与有限的差异中被 "假定为如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 实体 (Substance) 进入 主体。就 黑格尔 而言,"主体"作为绝对的 否定性 的幂,指的是无限在其与一切有限的否定关系中被 "假定为如此 "的那一点。

3 严格地说,超验维度本身也是如此。我们的经验领域原则上是 "开放的"、无限的,总有一些东西可以加入其中;当我们决定将这个 "开放的 "经验领域视为一个封闭的、有框架的整体,并将虽然不是我们经验的一部分但却先验地勾勒出其轮廓的框架主题化时,我们就达到了超验维度。

4 见科林-麦金:《神秘的火焰》:物质世界中的意识思维》,纽约:Basic Books 2000。

5 此外,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表述是如此直接地康德式(回想一下康德著名的 "我或他或它,会思考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很想对它们应用黑格尔式解决或转向:意识对自身的这种不可知性就是它自身的解决,因为意识就是存在中/存在的这种差距。

6 Steven Pinker, How the Mind Works, 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 1997,第 565 页。

7 同上,第 525 页。

8 弗兰茨-卡夫卡,《蓝色八开笔记本》,马克斯-布罗德编,马萨诸塞州剑桥:Exact Change 1991 年,第 53 页。Max Brod,马萨诸塞州剑桥:Exact Change 1991,第 53 页。

9 见 Patrick Süskind,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伦敦:Penguin Books 2006。

10 肖恩-马丁,安德烈-塔尔夫斯基,哈彭登:Pocket Essentials 2005,第 49 页。

11 塔尔夫斯基在这里提到了一个传说,据说在肃反运动最激烈的时候,有一期《真理报》差点印错了斯大林的名字 "Sralin"--即 "shitter",源自动词 "srat'",意为拉屎。场景结束时,女演员松了一口气,因为致命的错误并没有发生,她在朋友耳边轻声说了这个词。

12 Martin, Andrei Tarkovsky, 第 135 页。

13 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 Bostrom),"高等思想的玩物",《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2003 年 5 月 16 日。又名 "模拟论证:为什么你生活在矩阵中的概率相当高?

14 Anna Larina,《我不能忘记:尼古拉-布哈林的遗孀回忆录》,纽约:W. W. Norton & Company 1993 年,第 355 页。

15 雅克-阿兰·米勒 (Jacques-Alain Miller) ,《从研讨班到一个他者 (an Other) 的解读》,拉康式墨29(2007年春),第13页。

16 英国经典恐怖小说总集《死夜》(Dead of Night)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夫妇搬进了一栋装修一新的房子,客厅里有一面又大又旧的镜子;晚上,当丈夫照镜子时,他看到的景象与客厅里的景象完全不同,那是一个带壁炉的老式房间。解释是,两个世纪前,就在这个房间里发生了一起可怕的谋杀案,而镜子 "记住了 "这一切。

17 私人通信。

18 直接引用性化公式("男性"超我与"女性"驱力)也有其局限性。

19 根据弗洛伊德,爱情产生于被抑制的欲望:(性)圆满被阻止的对象被理想化为爱情对象。这就是为什么拉康在爱与驱力之间建立了联系:驱力的空间是由它的目标(对象)与它的目的之间的差距界定的,它的目的不是直接达到它的对象,而是围绕着对象循环,重复达到它的失败--驱力与爱共享的就是这种抑制结构。同样的转变不也决定了巴迪欧事件的地位,决定了它与存在秩序的关系吗?一个事件把自己刻在存在的秩序中,在其中留下自己的痕迹,或者说,一个事件只不过是存在的秩序中的某种变形或扭曲。对象a (objet a) 发展的四个阶段可以有效地应用于事件与 存在 的关系:(1) 有 存在 的秩序;(2) 这个秩序因一个事件的奇迹而变得不完整或不一致;(3) 这个事件作为虚拟的一致点出现,它只是使 存在 不一致的扭曲纹理变得可读;最后,(4) 事件除了 存在 的这种扭曲之外,什么也没有出现。不过,也许对 拉康 的提及也能让我们发现 巴迪欧 的方案中所缺少的东西:难道不能把 存在 的这种扭曲独立于(或先于)"事件 "来思考,从而使 "事件 "最终命名为对 存在 的质地的内在扭曲的最低限度的 "迷信化",并将其转化为虚拟的 对象 原因吗?而这种扭曲的弗洛伊德-拉康式名称不就是驱力,死亡驱力吗?

20 米勒,《从研讨班到一个他者 (an Other) 的解读》,第 25 页。

21 同上,第 18 页。

22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研讨班,1972 年 3 月 3 日,...... ou pire(未发表)。

23 就这 对象 是基本的幻想 对象 而言(见 拉康的 数学型 (matheme) of fantasy, $-a),表达同样观点的另一种方式是,当现实过于接近我们的基本幻想时,我们的现实感就会瓦解。我们应该注意不要忽略这里的悖论:"失去现实感 "的体验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呢?并非如我们所料,当 "言语 "与 "事物 "之间的鸿沟变得太大,以至于 "现实 "似乎不再符合我们的象征前理解的框架或视界时,而是相反,当 "现实 "与 "言语 "过于贴近时,当我们言语的内容以过于 "字面化 "的方式实现时。我们不妨回想一下 弗洛伊德 在对雅典卫城充满幻想多年之后,他第一次参观雅典卫城时的奇异反应:他对自己从青年时代就读到的东西真的存在,而且看起来与书中描述的一模一样,感到非常惊讶,他的第一反应是一种 "失去现实 "的压倒性感觉--"不,这不可能是真的......"

24 见 弗朗索瓦·巴尔梅斯 (François Balmès) , Ce que 拉康 dit de l'êtr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9。

25 同上,第 138 页。

26 巴尔梅斯也注意到实在界 (the Real) 、现实与象征化之间的这种不对称的循环关系:现实被实在界 (the Real) 驯化--或多或少被象征尴尬地驯化;在这个象征空间中,实在界 (the Real) 作为它的切口、缝隙、不可能点返回(参见,例如,同上,第177页)。

27 见 Michel Chion, La voix au cinéma, Paris: Cahiers du Cinéma 1982。

28 如果我们把所见所闻的各自领域想象成两个相交的圆,那么它们的交点就不仅仅是我们听到的和看到的;它有两个侧面:我们看到(但没有听到)的声音和我们听到(但没有看到)的图像。

29 然而,尽管不可能 "看到自己在看",但正因为如此,却有可能 "看到自己[被]看到"(se voir être vu)--在看到自己暴露在他人的注视之下时,就构成了展示者的享乐。另一方面,"听到自己说话 "的可能性本身就使得 "听到自己被听到"(s'entrendre être entendu)成为不可能--正如拉康所指出的,那些确实 "听到自己被听到 "的人恰恰是那些 "听到声音 "的人,精神病主体 (psychotics) 他们有幻听(见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Le séminaire, Livre VIII: Le transfert, Paris:Seuil 1991, p. 360)。

30 乔治-巴兰钦(Georges Balanchine)曾表演过一首韦伯恩(Webern)的管弦乐短曲(它们都很短),其中音乐一结束,舞者就在一片寂静中继续舞蹈一段时间,仿佛他们没有注意到为他们的舞蹈提供实体的音乐已经结束。就像活死人居住在空洞时间的夹缝中:他们的动作缺乏声音的支持,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声音,还有沉默本身。

31 Marcel Proust, The Guermantes Way, trans.C. K. Scott Moncrieff,纽约:现代图书馆,1952 年。

32 Mladen Dolar,《电话与精神分析》,Filozofski Vestnik,第 29 卷,第 1 期(2008 年),第 12 页。我在此主要依据此文。

33 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在精神分析的疗程中,确切地说,病人被简化为一种声音:"精神分析使普通声音变成电话声音"(同上,第22页)。

34 同上,第 11 页。

35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仅在于声音填补了图像中的空洞,而且在于声音同时也割裂了这个空洞。我们在这里遇到的又是幻想的基本悖论,幻想填补了它自己打开的缺口:隐藏的元素同时也是揭示的元素;也就是说,隐藏的过程本身创造了隐藏的内容,创造了有东西要隐藏的印象。梅尔-布鲁克斯(Mel Brooks)的《高度焦虑》(High Anxiety)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一次精神分析的学术会议上,几个年幼的孩子坐在第一排的座位上。演讲者在好奇的孩子们的注视下,在谈到性倒错 (perversion) s、阳具 (phallus) 、阉割等话题时感到尴尬,于是他把复杂的精神分析的al术语翻译成 "儿童语"("爸爸威胁要砍掉小男孩的琵琶 "等),以此来解决这个问题。这里的失误在于,试图改编内容以适应孩子们的需要(从而消除其创伤性影响)这一事实使其对孩子们变得可及的--如果演讲者只是简单地阅读其原文,孩子们就不会知道其内容。

36 柏拉图:《共和国》,第 2 卷,Paul Shorey 译,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35 年,第 123 页(第 VII 卷,515b)。Paul Shorey,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35 年,第 123 页(第七卷,515b)。

37 彼得-康拉德,《希区柯克谋杀案》,伦敦:Faber & Faber 2000 年,第 159 页。

38 Galit Hasan-Rokem,《生命之网》:拉比文学中的民俗与米德拉士》,帕洛阿尔托: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0 年。

39 2007 年秋天,波斯尼亚媒体报道了一起疯狂的交流短路事件:一位对婚姻感到失望的妻子通过互联网聊天室与一位同样对婚姻感到失望的男子建立了激情联系;他们都在虚拟伴侣(每个人都用假名)身上找到了现实伴侣身上缺少的东西,并疯狂地坠入爱河。妻子写道:"我相信我终于找到了一个理解我的人,因为他和我一样陷入了不幸的婚姻。这对虚拟夫妻最终决定冒险在现实生活中见面,结果发现虚拟伴侣就是实在 (the real) 生活中的配偶!这对失望的现实生活中的夫妻在虚拟空间中构建了一对理想的夫妻。

40 一位来自拉丁美洲的病人向他的分析家医生报告了一个梦,在梦中他感到一种难以忍受的强迫症,非吃焦糖不可。分析家很聪明,他没有急于提及 口腔驱力等,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 "吃焦糖 "这个西班牙语表达上,意思是吞下谎言或幻想(说某人 "给我焦糖吃 "意味着他用安慰性谎言搪塞我)。因此,这个梦揭示了患者希望得到幻想的保护,以减轻实在界 (the Real) 的影响。

41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研讨会》,第八卷:转移,巴黎:Seuil出版社,1991年,第346页。

42 如果我们沉溺于猜测阳具 (phallus) 作为一个器官为何被选中充当阳具 能指的功能,那么 "注定 "它扮演这一角色的特征就是圣奥古斯丁所唤起的特征:阳具 (phallus) 是一个具有力量--效力的器官,然而,它的效力基本上不受主体的控制--除了某些印度教祭司之外,人们无法随意勃起,因此,它见证了某种外来力量在主体的内心深处发挥作用。

43 另一种(错误)解读与第一种解读密切相关,涉及阳具经济与主体立场的多态性之间的对立:根据标准的观点,阳具经济的任务是将俄狄浦斯以前分散的主体多元立场塑造成一个统一的主体,服从父之名 (Name-of-the-Father) (社会权威的承载者和传递者)的统治,因此是(社会)权力的理想主体。这里需要质疑的是一个基本假设,即社会权力通过完全服从于阳具 父性 律令的统一的俄狄浦斯主体主体发挥自身作用,反之,统一的主体主体主体分散为众多主体--就像它自动破坏了权力的权威和行使。针对这种司空见惯的说法,我们必须一再指出,权力总是把我们作为分裂主体 (split subject) 们,对我们进行干预,为了再生产自己,它依赖于我们的分裂:权力话语轰炸我们的信息顾名思义是不一致的,在公共话语和它的幻想支持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这种分裂非但不是一种次要的弱点,不是权力不完美的标志,反而是其行使的构成要素。至于与晚期资本主义相称的所谓 "后现代 "形式主体性,我们甚至必须更进一步:"后现代"主体直接在公众话语本身的层面上,构成为多种"主体立场"(经济上保守但性上 "开明 "的雅皮士等)的不一致捆绑。

44 关于 "我很清楚,但仍然...... "的不同版本的经典表述,见 Octave Mannoni, "Je sais bien, mais quand meme ...", in Clefs pour l'imaginaire; ou, L'他者 (autre) scène, Paris:Seuil 1968。关于它的政治解读,见 斯拉沃热·齐泽克 (Slavoj Žižek) , For They Know Not What They Do, London:Verso Books 2002。

45 最近在前社会主义东欧国家日益壮大的反共右翼民粹主义似乎也是同样的逻辑:它对当前经济和其他困难的回答是,尽管共产党已经正式失去了权力,但他们仍在操纵着一切,控制着经济权力的杠杆,主宰着媒体和国家机构。因此,共产主义者被视为类似犹太人的幻想实体:他们越是失去公权力,变得无影无踪,其幽灵般的无所不在和阴暗的控制力就越强。“真正的”民粹主义者的这一固定观念认为,后社会主义国家现在出现的并不是资本主义,而是一种虚假的模仿,在这种模仿中,实际的权力和控制权仍然掌握在装扮成新资本家的前共产主义者手中。e.,他们,而不是前共产主义者,才是社会主义真正的意识形态继承者--难怪民粹主义者不得不重提 "正式 "民主与“真正的”民主之间的旧共产主义对立。总之,我们面对的是马克思已经描述过的革命进程中的另一个讽刺性例子:突然之间,惊诧不已的革命者们意识到,他们不过是消失了的中介者人,他们的 "历史作用 "是为旧主人以新的面目接管政权铺平道路。

46 瓦格纳的《莱茵戈尔德》(Das Rheingold)以沃坦与阿尔贝里奇之间的对立为幌子,提供了象征权威与幽灵般的、无形的主人之间这种对立的经典范例。

47 事实上,百万富翁的处境更为复杂。也就是说,当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说:"我爱你不是因为你的百万身家(或你的权势......),而是因为你的真面目!"这意味着什么?她越是 "真心实意",就越是视角错觉的受害者,她没有注意到(人们知道)我是百万富翁(或有权有势的人)这一事实如何影响人们对我 "本身 "的看法,而与我的这一属性无关。只要我仍然富有,人们就会认为我是一个坚强、独立的人,而一旦我失去了百万身家,他们就会突然发现我是一个无趣的弱者(反之亦然)。简而言之,悖论就在于,只有(知道自己)爱我的女人才能看到我真正的样子,因为我的财富不再扭曲她的看法。

48 如果有--事实上总是有--国家权力本身参与其中的实际阴谋或腐败丑闻呢?阴谋论的幻想逻辑有效地阻碍了对实际阴谋、腐败案件等的公开揭露--阴谋论的幻想逻辑要求的功效在于,敌人仍然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实体,其真实身份永远无法完全披露。

49 理查德-布斯比,弗洛伊德 作为哲学家,伦敦:Routledge 2001, pp.

50 《大卫-盖尔的一生》,2003 年,由艾伦-帕克导演,查尔斯-伦道夫编剧,查尔斯-伦道夫是德克萨斯州人,曾在维也纳韦伯斯特大学教授哲学。

51 雅克-阿兰·米勒 (Jacques-Alain Miller) ,《原乐 (Jouissance) 的监狱》,拉康式墨水 33(2009 年春),第 39 页。

52 G. W. F. 黑格尔,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trans.A. V. 米勒,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77 年,第 103 页。

53 同上,第 88-9 页。

54 同上,第 89 页。

55 米勒,《原乐 (Jouissance) 的监狱》,第 45 页。

56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研讨会》,第十一卷:精神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巴黎:Seuil出版社,1973年,第103页。

57 米勒,《原乐 (Jouissance) 的监狱》,第 44-5 页。

58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笛卡尔穷尽虚构程序的极限:我不能假装我不是我。这正是幻想中发生的事情,幻想的基本坐标是 主体 的收缩,即凝视观察 缺位 的 主体 中想象的世界。

59 米勒,《原乐 (Jouissance) 的监狱》,第 45 页。

60 同上,第 45-6 页。

61 皮平注意到康德式与宗教崇高之间的对比:康德的 "异端 "观点中,崇高的体验是一个两步的过程,其高潮是断言 "人凭借其道德使命及其独立于任何自然条件或力量的地位,绝对凌驾于一切自然之上"。"罗伯特皮平,《主体活动的持久性》,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94 页。

62 他者 (Other) (大)的这种缺失或不完美在一个笑话中以一种奇妙而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两个朋友在玩一个试图用球砸罐子的游戏。在屡次击中之后,其中一个说:"看在魔鬼的份上,我没击中!"他的朋友是个宗教狂热分子,抱怨道:"你怎么敢这么说,这是对上帝的亵渎!愿上帝用闪电劈死你,以示惩罚!"过了一会儿,闪电真的劈了下来,但却击中了那个信教的男孩,他受了重伤,勉强活了下来,他仰天问道:"可是,我的主啊,你为什么要劈我,而不劈实在 (the real) 罪魁祸首呢?"一个低沉的声音从天而降"看在恶魔的份上,我没打中!"

63 犹太人灵性 (spirituality) 的核心是某种反神学的字面主义。大卫-格罗斯曼(David Grossman)给我讲了一个很好的个人轶事:1967 年以阿战争前夕,他从收音机里听到阿拉伯人威胁要把犹太人扔进大海,他的反应是去上游泳课--如果有的话,这就是犹太人的典型反应,就像约瑟夫-K 和牧师(监狱牧师)在寓言 "在律令之前 "之后的长谈一样。

64 圣状 应与 数学型 (matheme) 相对:尽管它们都属于 "自然与文化之间"、无意义的数据与意义之间的神秘空间--它们都是前语义的,在意义的领域之外,然而它们都是能指,因此不可化约的 (irreducible) 属于正面数据的无意义质地--"圣状"是一个最小公式的名称,它固定/记录了埃里克·桑特 (Eric Santner) 所谓的 "生活的太多"。"圣状是一个浓缩了原乐 (jouissance) 多余部分的公式,而数学型 (matheme) 显然缺少这一维度,其典范案例是数学形式化的科学陈述--数学型 (matheme) 并不意味着任何力比多投注,它们是中性的,去主体化的 (desubjectivized) 。

65 歌曲和文本可在 CD《Die Partei hat immer Recht》中找到:Eine Dokumentation in Liedern,Amiga,BMG 74321394862。

66 我在这里依据的是 Paul-Laurent Assoun, Leçons psychanalytiques sur le regard et la voix, Vols.1 and 2, Paris: Anthropos 2001.

67 这种差异也可以与 "无法行动"(inability to act)和 "行动"(passage à l'acte)之间的差异联系起来:癔症 的立场涉及行为受阻、拖延、摇摆、空洞的 姿态 (其功能类似于 "演戏",是戏剧性的 姿态 而非真正的行为);而 精神病 的立场涉及暴力的 实在界 (the Real) 行为经过,它中止了 大他者 (the big Other) 本身。

68 这里最令人不安的是大他者 (the Other) 的无知,就像在众所周知的梦境中,我赤身裸体地走在大街上或其他公共场所,但每个人都对我视而不见,表现得好像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一样--这种窘境比对我赤身裸体表示震惊更令人不安。

69 米勒,《原乐 (Jouissance) 的监狱》,第 48-50 页。

70 同上,第 55 页。

71 见 Peter Sloterdijk, Du mußt dein Leben ändern, Frankfurt: Suhrkamp 2009。

72 同上,第 45 页。

73 同上,第 44 页。

74 米勒,《原乐 (Jouissance) 的监狱》,第 51-3 页。

75 同上,第 54 页。

76 请注意,对于拉康,与海德格尔和弗洛伊德相反,焦虑有它的对象,也就是欲望的对象成因 (object-cause of desire) ,它的所有版本中的对象小a (objet petit a) 。焦虑不是在对象缺失的情况下产生的,而是在其过度接近的情况下产生的。

77 A. B. Yehoshua, "An Attempt to Identify the Root Cause of Antisemitism," Azure 32 (Spring 2008), p. 71.

78 我在这里当然是在转述拉康的这句话:"画在我眼中,而我,却在画中"。

79 这种不可能的观点经常被编成笑话。中国当代的一个性笑话讲述了一对孪生兄弟的对话。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我喜欢我们的父亲来看我们,但为什么他每次来看我们的时候都那么粗鲁,把口水吐得我们一身都是?另一个回答说另一个回答说:"没错,我们的叔叔要好得多:他每次来的时候,头上都戴着一顶橡胶做的漂亮帽子,这样他就不会向我们吐口水了!"

80 2011年初爆发的多米尼克施特劳斯-卡恩涉嫌在纽约强奸一名女服务员的丑闻,使我们面临着 "国王的两个身体 "这一话题的新变化。在这里,我们有了银行家的两个身体:"对DSK的无限审判 "断言了一个顶级银行家的崇高身体和一个强迫性引诱者的可笑膨胀身体的终极身份。有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波西-杰克逊》和《雷神托尔》等电影中,在这两部电影中,古希腊神和北欧神(珀尔修斯、雷神托尔)分别进入了一个迷茫的美国青少年的身体。

81 值得注意的是,手作为一个自主的 "无躯体器官",传递着自己的信息。

82 Gilles Neret, Malevich, Köln:Taschen 2003 年,第 84 页。

1 见 Lee Smolin, The Trouble with Physics,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6。

2 顺便说一句,后古典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也有同样的说法:他对斯密和李嘉图的批判相当于他们的托勒密化。

3 见安东尼奥-达马西奥《发生的感觉》第五章和第六章,伦敦:Vintage 2000。

4 即使(3)和(4)中的某些理论受到脑科学家的同情--例如,参见达马西奥对斯宾诺莎的赞美--它们也被贬低为脑科学的先驱:达马西奥的观点很简单:"看看斯宾诺莎已经猜到了多少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关于自我的东西!"

5 侯世达 (Douglas Hofstadter) ,《我是一个奇怪的循环》,纽约:Basic Books,2007 年。

6 同上,第 92 页。

7 同上,第 93 页。

8 同上。

9 同上,第 360 页。

10 同上,第 363 页。

11 David Hume,《人性论》,第一卷,第 4 部分,第 6 节,可在 anselm.edu 在线查阅。

12 詹姆斯-吉尔斯:"无我论:休谟、佛教与个人身份",《东西方哲学》,第 43 卷(1993 年),可上网查阅:http://ccbs.ntu.edu.tw。

13 侯世达,《我是一个奇怪的循环》,第 292 页。

14 伊曼努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译注。Norman Kemp Smith, London:麦克米伦,1929 年,第 331 页。

15 从康德后康德式唯心主义到康德后康德式唯心主义的过程在此至关重要,因为它涉及的不是回到前触及批判触及我的绝对实在,而是视角的彻底转变、因此,问题本身似乎就是其自身的解决方案--如果与我有关的否定性,其无法定位自身的构成性"客观地",不仅是认识论的,而且是本体论的,因而也是其肯定性特征的呢?如果“我”是否定性的虚无呢?

16 侯世达,《我是一个奇怪的循环》,第 293 页。

17 汤玛斯·梅辛革 (Thomas Metzinger) , 存在 No One: The Self-Model Theory of 主体ivity, Cambridge, MA: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31 页。

18 同上,第 551 页。

19 同上,第 552 页。

20 同上,第 557 页。

21 同上,第 398-403 页。

22 同上,第 401 页。

23 同上,第 405 页。

24 戴维-查尔默斯:《意识思维》,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 101 页: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01 页。

25 当我们在“逼真的”电子游戏中过于接近一个人物时,我们会突然发现这个人物根本没有脸,而只有粗糙抽象的轮廓,就像一幅不精确的图画;我们的常识告诉我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只是一个人造的、虚拟的复制品。然而,真人不也是如此吗?当我们过于接近他们时,难道我们不会发现,在他们的表面之下,只是器官、血液和骨骼,我们的思想 "只是 "大脑的血肉,而当我们更加接近时,只是无意识的原子和空洞的空间吗?

26 侯世达,《我是一个奇怪的循环》,第 98 页。

27 纳米技术之所以如此令人激动,是因为它有望在如此小的空间内构建 对象 和流程,从而与我们的普通生活世界失去所有关联,因此我们实际上就像在处理另一个现实:纳米现实与我们的普通现实之间没有共同的尺度,但我们却可以通过纳米流程影响我们的现实。

28 顺便说一句,塞尔(不)著名的 "中国盒子 "思想实验中描述的 组合 (constellation) 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也可以被看作是对我们的思维如何运作的描述: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我们的大脑,我们永远不会找到大脑 "理解"象征 输入的确切位置,而只是一个 "无意义 "传输和操纵符号的分散网络......

29 侯世达,《我是一个奇怪的循环》,第 242 页,第 245 页。

术语著名的 "图灵测试"(Turing Test)的另一种定义方式是,如何判断对话中的伙伴是人还是机器,即关注机器产生真正(弗洛伊德式)失误的能力:不仅是无意义的小故障,而且是有意义的故障,是带有信息的不受控制的 "故障"。

31 侯世达,《我是一个奇怪的循环》,第 144-5 页。

32 梅辛革,存在 No One,第 552 页。

33 侯世达,《我是一个奇怪的循环》,第 172 页。

34 同上,第 179 页。

35 同上,第 182 页。

36 同上,第 203 页。

37 同上,第 277 页。

38 同上,第 187 页,第 203 页。

39 同上,第 204 页。

40 同上,第 205 页。

41 同上,第 291-2 页,第 294 页。

42 同上,第 206 页。

43 侯世达,《我是一个奇怪的循环》,第 208 页。

44 同上,第 255 页。但(弗洛伊德式)假说的无意识呢?这不恰恰意味着,主体 并不是自画像分辨率最高的人。外部观察者能比我更清楚地看到决定我的活动的 无意识 模式,正是因为他不是 "我"。

45 同上,第 343 页。

46 同上,第 344 页。

47 见马克斯·舍勒 (Max Scheler) ,怨恨 (Ressentiment) ,纽约:Schocken 1972。

1 拉康为这种不和谐起了很多名字,有些是弗洛伊德式,有些是他自己起的:象征性阉割 (symbolic castration) 、"没有性关系"、一种驱力的目的和目标之间的差异,等等。

2 见 Joan Copjec, Read My 欲望:拉康 《反对历史主义者》,马萨诸塞州剑桥市,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1994 年;以及 斯拉沃热·齐泽克 (Slavoj Žižek) 《与否定者同行》,达勒姆:达勒姆出版社 1994 年: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94年;以及斯拉沃热·齐泽克 (Slavoj Žižek) ,《与否定者同行》,杜伦,杜克大学出版社,1993年:杜克大学出版社 1993 年。

3 与这种 本体论 完整性概念的对立界定了 黑格尔 的 观念论 (Idealism) :它的核心在于断言有限的(确定的、实在的)实在是 自在 (in itself) 空的、不一致的、自我颠覆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有限实在只是某种更高的实在的影子、次级反映等等:除了这个实在,什么都没有,而 "超实在是表象之表象",即这个实在的自我扬弃 (self-sublation) 运动本身。因此,我们真的是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起点,直接现实,展开了它的虚无,它取消了自己,否定了自己,但在它之外什么也没有。这就是为什么黑格尔不能被置于超越与非超越的对立之中:他的立场是超越的绝对非超越。换言之,他的立场只能把握在时间的转换中:首先,人们断言超越性(以一种无神论的方式)--内在的/直接实在并非全部,它必须被否定/克服,它指向自身之外;然后,这种克服被假定为彻底的内在性:超越直接实在的不是另一个更高的实在,而是它的否定运动本身。

4 见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存在和《事件》,伦敦:Continuum 2005。

5 伊曼努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J. M. D. Meiklejohn 译,伦敦:Henry G. Bohn 1855 年,第 271 页。J. M. D. Meiklejohn,伦敦:Henry G. Bohn,1855 年,第 271 页。

6 同上,第 271-3 页。

7 或许,德里达与德勒兹之间的不相容也可以在术语的拉康的"性化公式 "中得到解释。德里达 "男性"之所以成为"男性",在于他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 "带有例外的总体化"(totalization-with-exception):寻求一种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摆脱形而上学的封闭性,其前提是暴力的姿态普遍化,是形而上学内部斗争的整个领域的平整-平等-统一("所有试图突破形而上学的尝试、从克尔凯郭尔到马克思,从尼采到海德格尔,从列维纳斯到列维-斯特劳斯,所有突破形而上学的尝试最终都停留在存在的形而上学的视野之内")。同样的姿态在海德格尔那里也是清晰可见的(对他来说,从马克思到尼采,从胡塞尔到萨特,所有反转的形而上学,最终都停留在存在的遗忘的视野之中、最终陷入形而上学成就的技术虚无主义),以及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对他来说,所有西方思想,不仅是西方思想,都是总体化的--等同于开悟辩证法的逐步展开,最终形成了今天的 "管理世界"--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从柏拉图到北约)。在德里达中,这种全面化例外的逻辑在作为 "解构的不可解构条件 "的正义公式中得到了最高的表达:一切都可以被解构--但解构的不可解构条件本身除外。也许,正是这种对整个领域的粗暴的平等化姿态,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自己作为 "例外 "的立场,才是形而上学最基本的姿态。与德里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种姿态暴力均衡在德勒兹的作品中是不存在的--他对哲学传统的凝视有点像上帝对约伯的回答中上帝对创世的凝视(正如切斯特顿所描述的那样):没有任何规范可以让我们把领域拉平,奇迹无处不在,每一种现象,只要被正确地感知(从一种 "疏远 "其标准语境的立场出发),都是例外。(这也是为什么德勒兹和巴迪欧所说的 "最小差异 "并不是姿态从海德格尔到阿多诺和德里达的形而上学批评家们所做的 "彻底化敌人",而是恰恰相反:去彻底化敌人)。

8 见 Nicholas Fearn,《哲学》:最古老问题的最新答案》,伦敦:Atlantic Books 2005 年,第 77 页。

9 同上,第 77-8 页。

10 Alenka Zupančič, "Sexuality and Ontology," Filozofski Vestnik, Vol. 29, No. 1 (2008), p. 63。我在此主要依据此文。

11 马丁-海德格尔,"黑格尔 und der Staat",1933/34年未发表的研讨班;我感谢格雷戈里-弗里德,他为我提供了这个译本。

12 正如琼-科普耶茨(Joan Copjec)在《读我的欲望》(Read My 欲望)一书中所展示的那样,布特勒的性差异主题的局限性就在于它总是不完整的,是一个永远不会到达终点(即固定身份)的表演过程。在这里,我们只需向自我关系迈出(黑格尔式)一步:性差异 并不总是不完整的,等等。

13 在这个意义上,爱是 "对方的欲望的解释":通过向对方提供自己,我解释他的欲望作为我自己的欲望,从而模糊了对方的欲望的谜。换一种说法:当一个女人提供她的存在而不是 象征 信息时,她就把自己的身体当作了秘密的信封,因为她的存在成了一个 "谜"。

14 与这种显然没有到达目的地的信件相比,(至少)有两类信件确实到达了目的地。一种是 "亲爱的约翰",在这封信中,女人向丈夫或男友解释的不是爱情,而是爱情的终结,即她要离开他的事实。另一种是自杀信,当女方已经死亡时,信就会到达收信人手中,如茨威格的 "一封来自未知女人 (Woman) 的信"。

15 见 达里安·利德 (Darian Leader) ,《为什么女人写信比寄信多?Faber & Faber,1996 年。

16 此外,克莱夫王妃颠覆了通奸作为固有过错的逻辑,她颠倒了 "做了"(与另一个男人发生性关系)而不告诉丈夫的标准通奸程序:相反,她告诉了丈夫,但没有 "做"。

17 尽管这里也有相反的情况:著名的 "致远方的爱人"(an die ferne Geliebte)不正是所有爱情诗的格言吗?因此,男性爱情诗不正是将诗人与爱人之间的隔阂性化的典范,一旦隔阂消失,爱人靠得太近,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要做的事情还是要构建两对几乎对称的倒置对立面:男性更喜欢自己的爱人保持距离,而女性则希望自己的男人靠近自己;但同时,男性希望直接享受伴侣的身体,而女性则可以享受将自己与伴侣身体隔开的缝隙。男性版本有什么问题?舒伯特的一首重要歌曲《流浪者》(D 493,词作者为格奥尔格-菲利普-施密特-冯-吕贝克),描述了对 "我的朋友在那里散步,我的亡灵在那里复活 "的挚爱故乡的追寻:"我漫步,沉默而无快乐,我的叹息永远在追问:在哪里?幽灵般的低语回答了我:/'在你不在的地方,幸福就在那里'"。最后的 "Dort, wo du nicht bist, dort ist das Glück!"最简洁地阐述了浪漫主义爱情的问题所在,以及为什么这种爱情是虚假的。

18 《艾米莉·狄金森 (Emily Dickinson) 诗全集》,波士顿:Little, Brown 1960,第 359 页。

19 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理论著作》,伦敦:Continuum 2004, p. 129.

20 见 Elisabeth Badinter,《XY:论男性身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6 年。

21 在更基本的生物学层面(在科学上也更有说服力),一些科学家声称,复杂的有机生命形式是由简单(单细胞)生命形式恶性发展而来的,这些生命形式在某一时刻 "失控",开始以病态的方式繁殖--因此,复杂生命的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病态的形成。

22 在《游戏王》(Yu-Gi-Oh)这款以新哥特式神话为内容的超人气纸牌游戏中,规则是无穷无尽的:新的纸牌层出不穷,每张纸牌都有自己精确的应用规则。因此,所有卡牌永远无法归入一套通用规则--它们形成了一种 拉康式 "非-全 (non-All) " 多重性,与卡牌数量有限、规则明确有限的经典游戏形成了鲜明对比。

23 尼采著名的 "基督是唯一真正的基督徒 "的说法也依赖于反转创始者的通常角色,即构成例外: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因为他本身就是马克思,不可能对自己产生 "马克思主义者 "一词所暗示的反身 (reflexive) 关系。相反,基督不仅是一个基督徒,而且由于这个原因,根据一种不可抗拒的必然性,他必须是唯一的(真正的)基督徒。这怎么可能呢?只有当我们在基督本身与基督教之间引入一个激进的鸿沟,并断言基督教的基础是基督行为的激进误识 (misrecognition) ,甚至是积极的拒认 (disavowal) 。因此,基督教是一种针对基督行为的丑恶本质的防御形态。

24 吉尔•德勒兹 (Gilles Deleuze) 和费利克斯-瓜塔里,《反俄狄浦斯》:R. Hurley, M. Seem, and H. R. Lane, Min.R. Hurley, M. Seem, and H. R. Lane, Minneapolis: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83 年,第 1 页。

25 然而,我们该如何把这个 论题 与 巴迪欧 的基本 本体论 公理 原初 多重性 放在一起解读,而后者并非本体的 多重性 呢?这个 多重性 与虚空的同一显然不是 太一 (the One) 缺乏的标志,而是一个 原初 本体论 事实。

26 在德语中,Geschlecht 一词意为物种(如 Menschengeschlecht,人类物种)甚至部落,也意为性别(Geschlechtdifferenz 是 性差异)。

27 Guy Le Gaufey, Le Pastout de 拉康: consistance logique, conséquences cliniques, Paris: EPEL 2006, p. 11.

28 拉康的 研讨班 在 精神分析 的四个基本概念上的结构作用,可与莎士比亚晚期戏剧、莫扎特的《魔笛》或瓦格纳的《帕西法尔》相媲美:在绝望的最低点之后(莎士比亚的成熟悲剧、莫扎特的《魔笛》、瓦格纳的《诸神的黄昏》),情绪发生了变化,我们进入了一个童话般的空间,在那里问题得到了神奇的解决,悲剧的僵局化为了幸福。这种转变与弗洛伊德梦见伊玛打针时的转变相似:当弗洛伊德望向伊玛的喉咙(代表原初真实的深渊)时,噩梦中最黑暗的时刻突然转变为喜剧,三个医生之间轻松愉快的对话,他们试图将治疗失败的责任推卸给对方。而从 拉康的 研讨班 X(关于焦虑)到 研讨班 XI 的段落不也是如此吗?研讨班 X标志着噩梦的最低点,即与实在界 (the Real) 焦虑的对抗,而在研讨班 XI中,情绪也发生了风格上的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拉康的"成熟"研讨班的悲剧性--悲悯的概念阐述,到第十一章之后研讨班的隐秘的 "游戏性"。

29 对于四个公式的内在逻辑,甚至有两种方法:要么我们从 男性 这一边开始,一切从最大的特定(存在)判断开始,然后 女性 这一边作为结果出现;要么我们从 女性 非-全 (non-All) 开始,然后通过例外将其总体化。

30 1990 年代中期,叶利钦出国访问时,一位外国政要问他:"您能用一个词非常简短地描述一下俄罗斯的局势吗?叶利钦回答说"很好"这位外国政要惊讶地继续问:"再详细一点,用两个词?""不好"。叶利钦的回答展现了令人惊讶的辩证法技巧:他的两个回答都是真的;也就是说,为了从肯定的判断到否定性("不好"),人们所要做的就是把判断扩展到特殊性,因为特殊性本身就是 "否定",是对其普遍性的否定。

31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1962 年 1 月 17 日 研讨班,载于 Le séminaire,Livre XI:L'认同(未出版)。

32 拉康式 士兵中流行的一句俗语很好地概括了例外情况:"无论你如何用力摇晃你的挂钩,你的腿上总会有一滴水!"

33 Friedrich Nietzsche, Ecce Homo, trans.R. J. Hollingdale,伦敦:企鹅出版社,1992 年,第 98 页。

34 Christophe Jaffrelot,Dr Ambedkar and Untouchability:分析并打击种姓制度》,新德里:Permanent Black 2005 年,第 68-9 页。

35 Michael Hardt and Antonio Negri, Multitude, New York:企鹅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58 页。

36 同上,第 357 页。

37 这份参考资料应归功于 Alenka Zupančič。

38 同样,1990 年的东欧人不仅想要没有共产主义的民主,也想要没有资本主义的民主。

39 这就是为什么对 拉康 来说,阉割 就是 象征:在 实在界 (the Real) 中,女人的身体没有任何缺失,只是对于期待看到 阴茎 (penis) 的凝视来说,它的 缺位 才是这样的体验。

40 Alenka Zupančič, "Not Between Two," Problems 8-9 (2010).问题 8-9(2010 年)。

41 阳具 (phallus) 的僵局在拉康的讽刺性陈述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阳具 (phallus) 是对对象或对我们欠另一性别的服务的良知"(引自弗朗索瓦·巴尔梅斯 (François Balmès) ,Dieu, le sexe et la vérité,Ramonville Saint-Agne:Érès,2007 年,第 129 页):阳具 原乐 (jouissance) 是自慰,它错过了 大他者 (the Other) (性),将其简化为 对象a (objet a) 。

42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 The Seminar, Book XX: Encore, Paris: Seuil 1975, p. 97.

43 见 Le Gaufey, Le Pastout de 拉康。

44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1972年5月10日的研讨班,见《研讨会》,第十九卷:......或更糟,巴黎:Seuil 2011年。

45 Le Gaufey, Le Pastout de 拉康, 第 41 页。

46 同上,第 142-3 页。

47 如果主体与非实存 (existence)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主体引入了虚无本身"(主体是被划杠的 (barred) ,是虚无,是存在的 "néantisation"[虚无化],等等)。那么,拉康的 "女人 (Woman) 不存在 "难道不是指向女人与 主体性 之间的特权联系吗?

然而,拉克劳 的差異與等同的二元性仍然囿於外在對立的邏輯。拉克劳 没有展开的是两个对立面的概念中介,即差异的逻辑(差异性:每个元素的同一性只存在于它对所有其他元素的差异之中)如何内在地导致对立。差别性为了保持纯粹性(即避免以某种不以差别为基础而以其同一性维系自身的元素为幌子的任何形式的外部支持),就必须包含一个(差别)领域本身与其外部之间的差别的标记,一个 "纯粹 "的差别。然而,这种 "纯粹 "的差异已经具有对立的功能,它遏制或阻碍了每个元素的特性。这就是为什么,正如 拉克劳 所说的,外部差异也总是内部差异:这不仅是说,场域本身与其外部之间的差异必须反映到场域本身,阻止其封闭,挫败其充实;这也是说,每个元素的差异同一性同时由差异网络构成和挫败。

49 Lyndall Gordon, T .S. Eliot:An Imperfect Life, 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 2000,第 394 页。

50 同上,第 395 页。

51 同上。

52 见 巴尔梅斯,《上帝、性与真理》,第 161 页。

53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1973 年 12 月 18 日的 研讨班,载于 Le séminaire,Livre XXI:Les nondupes errent(未出版)。

54 在对爱的怀疑的诠释学中,拉康比对无私之爱中的秘密利益的普通谴责走得更远--即使我为大他者 (the Other) 做出的牺牲是纯洁的,它也是为了避免或掩盖大他者 (the Other) 的阉割,即大他者 (the Other) 中的缺失而做出的牺牲。这里令人惊讶的例子是斯大林主义的作秀审判,被告被要求认罪以挽救党的纯洁性。

55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 拉康 in Italia, 1953-1978, Milan:La Salamandra 1978 年,第 98 页。

56 巴尔梅斯,《上帝、性与真理》,第 186-7 页。

57 大他者是模棱两可的:有作为激进的 他者 (Other) 的 大他者 (the Other) ,最终的收信人,"语言之墙之外 "的另一个 主体,以及 主体和它的另一个之间互动的媒介--"之间 "本身。

58 巴尔梅斯,《上帝、性与真理》,第 101 页。

59 祖潘契奇,"不在两人之间"。

60 巴尔梅斯,《上帝、性与真理》,第 102 页。

61 德尔图良 (Tertullian) , "A Treatise on the Soul," trans.彼得-霍姆斯,《前尼西亚教父》,第 3 卷,纽约: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18 年,第 208 页。

62 巴尔梅斯, Dieu, le sexe et la vérité, p. 105.爱与不可名状的过剩 原乐 (jouissance) 之间的确切关系是什么?仅仅说爱作为 双重性 (the Two) 的相遇将性欲从自慰 快乐 转化为事件就足够了吗?这难道不符合 "一切 "及其例外的逻辑吗?那么,原乐 (jouissance) 的非-全 (non-All) 的深渊呢?这种对立与康德中的数学和动态二律背反的对立不是一样的吗?动态的二律背反在结构上是次要的,它化解了数学的二律背反的僵局,那么,是不是以一种同源的方式,爱也化解了原乐 (jouissance) 的僵局呢?

63 正因如此,正如 拉康 所说,女人 (Woman) 是 "之父之名"(神名之一):如果 女人 (Woman) 存在,她将是 大他者 (the Other) 的 大他者 (the Other) ,即人格化、支配和管理非常非人格化的 主体,大他者 (the big Other) 作为匿名的 象征 秩序。

64 巴尔梅斯,《上帝、性与真理》,第 118 页。

65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 Le séminaire, Livre XVIII: D'un discours qui ne serait pas du semblant, Paris: Seuil 2006, p. 28.感谢 Alenka Zupančič 提醒我注意这段话。

66 Fredric Jameson, A Singular Modernity, London:Verso Books 2002,第 12 页。

67 我们不应忘记,20 世纪上半叶有两大计划完全符合 "另一种现代性 "的概念: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的基本思想不就是为标准的盎格鲁-撒克逊自由-资本主义现代性提供一种替代方案,通过抛弃其 "偶然的 "犹太-个人主义-暴利的扭曲来拯救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核心吗?20 世纪 20 年代末和 30 年代苏联的快速工业化不也是一种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版本的现代化尝试吗?

68 拉康,《研讨会》,第二十卷:《安可》,第 97 页。

69 拉康,1962年1月17日的研讨班,载于《讨论会》,第十一卷:认同。

70 见 巴尔梅斯,《上帝、性与真理》。

71 正如布鲁斯·芬克 (Bruce Fink) 所指出的,我们在拉康中发现了两类否定判断:对实存 (existence) 的否定("la Femme n’existe pas")和更彻底的否定("大他者不存在 (il n’y a pas de l’Autre) de l’Autre")。这两种否定不能混淆:虽然 女人 (Woman) 不存在,但肯定有女人。对 实存 (existence) 的否定所否定的是实体的完整 本体的 (ontic) 状态(特定实体的 实存 (existence) 由其极限保证或构成),而 "不存在...... "则是彻底的否定。One 和 他者 (Other) 这对夫妇应该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理解:大他者不存在,但"Y a d’l’Un,"有太一 (the One) 的东西。

72 弗洛伊德 所谓 "部分 对象",也是多于无、少于一:一是本体,部分 对象 是它的缺乏或多余;也就是说、这正是德谟克利特所没有看到的,他把原子看作是可以计算的本体,而把虚空看作是原子的外部,看作是原子周围的虚空:正如 黑格尔 所说,人们应该把虚空内在化,把它看作是 太一 (the One) 的本体的核心,只有这样,运动才成为原子的内在。

73 然而,这种双重否定的实在与 康德式 崇高不同,实在界 (the Real) 是通过现象表征的失败而被触及的:不死 (undead) 实在不是 崇高,而是淫秽的。

74 列奥·施特劳斯 (Leo Strauss) ,《迫害与写作艺术》,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57 页。

75 同上,第 60-1 页。

76 同上,第 178-9 页。

77 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非美学手册》,帕洛阿尔托: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xii 页。

78 Le Gaufey, Le Pastout de 拉康, 第 145 页。

79 同上,第 122 页。

80 同上,第 121 页。

81 与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相似之处是,马克思主义也是关于革命实践的理论,也是关于革命尝试失败的论述。

82 N. Katherine Hayles, How We Became PostHuman, Chicago: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 8 页。

83 顺便说一句,随着虚拟现实、神经元植入等技术的发展,人们都在关注新的快乐体验,那么新的 "增强的 "酷刑可能性又如何呢?生物遗传学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难道不是为扩大我们忍受痛苦的能力(通过扩大我们承受痛苦的感官能力,通过发明施加痛苦的新形式)开辟了前所未闻的新天地吗?或许,"不死 (undead) "酷刑受害者的终极萨德式形象也可能成为现实,他们可以忍受无尽的痛苦,而不必求助于死亡的解脱?也许,再过一二十年,最可怕的酷刑案例(比如,在独裁者特鲁希略被杀的政变失败后对多米尼加军队参谋长所做的事--把他的眼睛缝起来,让他看不见施刑者,然后用最痛苦的方式,比如用钝剪刀剪开他的生殖器,在长达四个月的时间里慢慢割掉他身体的一部分)看起来就像天真的儿童游戏。

84 而且,就 康德式 崇高 而言,男性 的位置是动态的,而 女性 的位置是数学的,因此,性化公式也允许我们将 崇高 的两种模式形式化:动态的 崇高 聚焦于 主人能指 (Master-Signifier) 作为主导系列的过度力量的强度,而 女性 崇高 则将自身暴露于无法总体化的无尽系列。

85 一个典型的癔症的立场是诗人面对理论家的立场:他抱怨理论家把他的艺术贬低为抽象理论的例证,但同时又向理论家提出挑战,要求他继续提出一种能够有效成立的理论。

86 Le Gaufey, Le Pastout de 拉康, p. 151。局部 对象 与它所属的身体/有机体之间也存在着一种非关系:局部 对象 并非和谐地插入一个身体的整体,它反抗 "它的 "身体,独自行动。然而,这种非关系并不简单地与两性之间的非关系同源--甚至可以说,部分 对象 对于身体的过度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它是造成两个(性别)身体之间非关系的原因。

87 Gottlob Frege, 《文集 (Écrits)》 logiques et philosophiques, Paris:Seuil 1973,第 163 页。

88 转述自 雷·布拉西尔 (Ray Brassier) , Nihil Unbound: 开悟 and Extinction,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p. 104, 引用 François Wahl, "Présentation, Représentation, Apparaître," in 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 Penser le multiple, ed. Charles Ramond, Paris: L'Harmattan 2002, pp.

89 顺便说一句,这种非实存 (existence) 上帝与列维纳斯和马里昂的 "超越存在的上帝 "毫无关系。

90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德谟克利特对原子的称呼 "穴"(den)可以说是对非关系的最恰当称呼。

91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1979年1月9日研讨班,载于《研讨会》,第二十六册:《拓扑学与时间》(未发表)。

92 我们甚至可以将这种转变性化:审美-伦理轴(通过伦理参与克服审美态度)是男性,而伦理-宗教轴(伦理的宗教悬置)是女性。

93 他的研讨班关于精神分析伦理学的第七章所宣布的拉康的工作的转变就在于此:从I-S轴到S-R轴的转变。

94 Le Gaufey, Le Pastout de 拉康, pp.

95 我们也可以想象这种伪道德讹诈的人道主义版本:"好了,关于新殖民主义、西方的责任之类的糊涂话就说到这里吧--你是想做点什么来真正帮助非洲数百万受苦受难的人,还是只想利用他们来为你的意识形态政治斗争加分?

1 Peter Hallward, "Order and Event:On 巴迪欧's Logics of Worlds," New Left Review 53 (September-October 2008), p. 118.

2 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第二哲学宣言》,巴黎:法雅尔出版社,2009 年,第 39 页。

3 雷·布拉西尔 (Ray Brassier) , Nihil Unbound:开悟 and Extinction, London:Palgrave Macmillan 2007, p. 111.

4 巴迪欧,《第二次哲学宣言》,第 39-40 页。

思辨性 (speculative) 这样的表述与本体性 (noumenal) 遗稿中关于感性与康德的深层统一的类似命题相比,不无讽刺意味。

6 巴迪欧,《第二次哲学宣言》,第 66-7 页。

7 同上,第 72 页。

8 同上,第 77 页。

9 同上,第 74 页。

10 正确的基本含义是,只有在 能指 的层面上才存在 "一":在 实在界 (the Real) 中,除了蒙昧主义者之外,不存在 "一"。

11 同上,第 91 页。

12 同上,第 93 页。

巴迪欧那么,拉康式"事件 "在性别公式中的地位如何呢?一些 拉康式 女性主义批评家声称,"事件 "在普通 "人-动物 "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它作为普遍性例外的地位,迫使我们把它放在公式的男性一侧--事实上,这种普遍性例外的逻辑不正是 巴迪欧 自己的表述所证实的吗?"除了身体和语言......什么都没有",唯物辩证法又加上了"......真理除外"(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世界的逻辑》,巴黎:Seuil 出版社 2006 年,第 9 页)。9)?此外,英雄般的-阳具 事件的忠实性的内涵("强制"真理的概念)不也见证了其男性性质吗?然而,有一个关键特征使这种解读成为问题,尽管它可能看起来令人信服:在 拉康的 性化公式的男性一侧,例外是普遍性的例外(除 x 之外的所有都是......),因此,它是这种普遍性的基础,而在 巴迪欧 性化公式 真理事件 (Truth-Event) 的情况下,事件性 真理 (Truth) 是普遍性的;也就是说,男性 的例外不是普遍性的基础、在这里,例外并不是普遍性的基础(就普遍性而言,例外是例外),例外(事件性 真理 (Truth) )就是普遍性。或者,换一种说法,普遍性在这里是单数的,它就是 黑格尔 所谓的普遍性"自为 (for itself) ",一个在单数点中被假定为如此的普遍性。或者,换一种说法,普遍性在这里并不是我们在把自己提升到特定的或局部的从事立场之上之后所获得的触及的中立观点的结果;相反,普遍性是可及的只有对从事的主观立场来说才是的东西。在这里,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是最高的例子,它代表着社会主体的例外,即"无份之份 (part of no-part) ",也正是这样的 "普遍阶级"。

14 Hallward,"秩序与事件",第 100 页。

15 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 Manifeste pour la philosophie, Paris: Seuil 1989, pp.

16 巴迪欧将对事件的忠诚视为最高(唯一真正的)自由,这难道不是新教 "服从是自由的最高形式 "这一古老格言的变体吗?

17 Hallward,"秩序与事件",第 98-9 页。

18 这里的歧义--对 巴迪欧 来说,一个事件是 不一致性 和颠覆一个世界的要点,而他最终却呼唤一个新世界来对抗资本主义的无调性世界--是 症状 世界与 真理事件 (Truth-Event) 之间的这种地下联系。

19 巴迪欧,《第二次哲学宣言》,第 112 页。

20 例如,他整部作品的中心人物--被判处无尽漂泊的淫秽不朽并在死亡中寻求救赎的主人公--显然就是流浪犹太人的形象。

21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 "Lituraterre," 大他者 (Autre) s 《文集 (écrits)》, Paris:Seuil 2001,第 14 页。

22 同上,第 16 页。

23 G. K. 切斯特顿,"导言",载于《约伯记》,伦敦:Cecil Palmer & Hayward 1916 年,第 xxvi 页。

24 巴迪欧、研讨班,2007 年 12 月 5 日,柏拉图。

25 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理论著作》,伦敦:Continuum 2004, p. 43.

26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提出这样一个关键问题:是否存在一个没有事件、仅仅外在于事件的存在,或者说,存在的每一种秩序都是对一个创始事件的拒认 (disavowal) --一种"倒错的"je sais bien, mais quand meme ......,一种将事件还原为铭刻的存在因果秩序的存在?

27 因此,只要 "事件 "是无限性对我们生活的侵入,只要 存在 与 "事件 "之间的区别只是从我们的有限性的立场出发才起作用,那么让-吕克-南希的说法似乎就是对的,即 巴迪欧 的 "无限性 "是其完全相反的名称,是人的有限性的名称:"事件 "是无限性在有限性视野中的显现方式。

28 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 Logiques des mondes, Paris:Seuil 2006, pp: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s Theory of Justice," Cardozo 律令 Review 29 (April 2008), p. 1919.

29 再进一步,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我们所说的 "动物 "是指完全适应环境的生命体,那么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动物:达尔文主义的教训是,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交流的每一种和谐平衡都是暂时的、脆弱的,它随时都有可能爆炸;将动物性视为一种被人类的自大所打破的平衡,这种观念只是一种幻想。

30 巴迪欧对死亡驱力的不情愿,应该与《分析》(Cahiers pour l'Analyse)的一些较为正统的弗洛伊德式撰稿人(尤其是塞尔日-勒克莱尔(Serge Leclaire)和安德烈-格林(André Green))形成对比,他们对《分析》明显地推动不折不扣的形式化持怀疑态度,并强调驱力是抵制形式化的要素。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作者对 拉康 尤其是 米勒 也持批评态度:后期的 拉康 和 米勒 所试图做的,正是将 驱力 彻底形式化(去生物化),将其解读为纯粹形式上的 "扭曲 "或符号秩序的重复扭转。

31 正是在这个层面黑格尔也找到了古代与现代怀疑论的区别:古代怀疑论的伟大之处在于怀疑实存 (existence) "显而易见的 "有限物质现实,而现代经验主义怀疑论则怀疑实存 (existence) 任何超越这一现实的东西。

32 巴迪欧在为彼得-霍尔沃德(Peter Hallward)的文集《再思考》(Think Again)所作的后记中,赞许地引用了林彪的话:"修正主义的本质是对死亡的恐惧"(彼得-霍尔沃德编著:《再思考》(Think Again: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和哲学的未来,伦敦:Continuum 2004, p. 257)。这种正统与修正主义之间政治对立的存在激进化,为 "个人即政治 "这一古老的'68座右铭带来了新的启示:在这里,政治变成了个人,政治修正主义的最终根源在于对死亡恐惧的亲密体验。巴迪欧的说法是,既然 "修正主义 "最基本的是不主体化 (subjectivize) 自我、不忠于真理事件 (Truth-Event) ,那么作为一个修正主义者,就意味着保持在 "人类动物 "的生存主义视野之内。然而,林彪的这段话有一个模糊之处:它可以被理解为政治修正主义的根源在于人性,人性使我们惧怕死亡;但它也可以被理解为,既然没有不可改变的人性,我们对死亡的亲切恐惧就已经是政治超定的上的了,因为它产生于一个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社会,缺乏公共团结意识,这就是为什么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不再惧怕死亡。

33 见 Judith Butler, Precarious Life, London:Verso Books 2006。从基督教的视角来看,我们应该在这里进行到底:如果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那么成为上帝之人就意味着上帝也是如此:在基督里,上帝成为了一个脆弱的绝对者,岌岌可危、易受伤害、无能为力。

34 这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巴特勒那里,与大他者 (the Other) 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有限性、死亡率)的相遇,与巴迪欧事件的相遇具有完全相同的结构,后者开启了不朽或永恒的维度。

35 Butler, Precarious Life, pp.

36 这就是为什么在精神分析的治疗中,没有面对面,分析家和他的分析者都看不到对方的脸:只有这样,邻居-原物的维度才能出现。

37 Simon Critchley,Infinitely 要求ing,London:Verso Books 2007,第 10 页。

38 Emmanuel Levinas, Totality and 无限, The Hague:Martinus Nijhoff,1979 年,第 44 页。这种巴迪欧所谓的 "无情的自我审查",难道不会让每一个热爱大清洗的斯大林主义者心花怒放吗?

39 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 Théorie du sujet, Paris:Seuil 1982, p. 179, as translated in Bosteels, "Force of Nonlaw," p. 1909.

40 Bosteels,"非法律的力量",第 1910 页。

41 巴迪欧, Théorie du sujet, p. 176, as translated in Bosteels, "Force of Nonlaw," p. 1913。巴迪欧有时提出 "正义 "应取代主人能指 (Master-Signifier) "自由 "或 "民主 "等意识形态色彩太浓的概念--但我们在正义方面难道没有遇到同样的问题吗?柏拉图(巴迪欧的主要参考文献)将正义定义为每一个具体的决断在其整体中、在全球社会秩序中占据其适当位置的状态。这难道不是公司主义反平等主义的卓越座右铭吗?因此,如果要将 "正义 "提升到激进解放政治的主人能指 (Master-Signifier) 高度,还需要很多额外的解释。

42 巴迪欧, Logiques des mondes, p. 99, as translated in Bosteels, "Force of Nonlaw," p. 1915.

43 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萨科齐的意义》,伦敦:Verso Books 2008 年,第 72-3 页。

44 巴迪欧, Théorie du sujet, p. 180, as translated in Bosteels, "Force of Nonlaw," p. 1920.

45 Bosteels,"非法的力量",第 1920 页。

46 对康德来说,当我们意识到即使是最强大的自然暴力也无法威胁到我们作为自由道德能动者 (agents) 的自主性时,我们面对某种自然力量释放出来的暴力时的完全无能为力所带来的恐惧就会转化为热情。

47 那么,是否可以想象 恋物式 分裂对事件的态度:"我很清楚,根本就没有什么事件,只是普通的事情而已,但是,也许不幸的是,尽管如此......(我相信)还是有的"?

48 巴迪欧,《第二次哲学宣言》,第 121 页。

49 在艺术领域本身,这种三位一体体现为史诗(真)、抒情(美)和戏剧(善)的三位一体。

50 巴迪欧 在这里,以唯物主义的方式否认宗教的任何 真理 (Truth) 地位是模棱两可的。谜团依然存在:那么,宗教文本(保罗)怎么会率先建立起 真理事件 (Truth-Event) 的形式矩阵呢?我们甚至可以更进一步,继 巴迪欧 之后,将这三者与二十世纪的三大理论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是史诗(文学的特权),精神分析 戏剧性(戏剧的特权),(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是抒情(诗歌的特权)。

51 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and Barbara Cassin, Il n'y a pas de rapport sexuel, Paris: Fayard 2010, p. 117.

52 同上,第 124-5 页。

53 诺斯替派对伟大哲学大师 "秘密教诲 "的永恒探索,总是试图发现前哲学神话二元论的痕迹:例如,柏拉图的 "秘密教义 "认为物质(chora,"可接受的")是与理念相对立的积极力量--这与寻找基督的 "秘密教义 "完全相似,基督的 "秘密教义 "据说将异教的性差异重新纳入神圣领域,将女性时刻重新引入其中。

54 巴迪欧 and Cassin, Il n'y a pas de rapport sexuel, pp.

55 Alenka Zupančič, "The Fifth Condition," in Hallward, ed., Think Again: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与哲学的未来》,第 197-8 页。

56 "反思 "一词在二十世纪的认识论中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方面是黑格尔式辩证意义上的 "反思":主体的目光转向自身,将认识自身的过程纳入已知的对象;另一方面是臭名昭著的辩证唯物主义 "反思理论":另一方面,还有臭名昭著的辩证唯物主义 "反映论":我们的知识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客观"现实的--总是不完美的--主观反映/镜像。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把第二种用法视为庸俗,而在于把握把从第二种用法到第一种用法的过程视为 "反映 "概念本身所固有的运动。

57 Zupančič,"第五个条件",第 199 页。

58 伊塔洛-卡尔维诺,《国王的倾听》,载于《捷豹太阳下》,伦敦:Vintage 1993。

59 甘丹·梅亚苏 (Quentin Meillassoux) ,《有限之后》,伦敦:Continuum 2008, p. 127.

60 祖潘契奇,《第五个条件》,第 196 页。

61 同上,第 200 页。

62 正如我们在第一章中所看到的,在哲学的最初阶段,柏拉图也在他的巴门尼德中接近了逻各斯领域的这一非-全 (non-All) --这就是为什么后者在早期与晚期柏拉图之间占据着一个独特的位置:这里出现了一个柏拉图在其晚期对话中拼命试图填补的空白。巴门尼德是黑格尔逻辑的原版,真正可读的只有回溯性地,即从黑格尔逻辑的角度来看。它的八个(或九个)假设是完整(以及非-全 (non-All) :在 "没有例外 "的意义上是完整的)范畴集的第一个版本,而且,正如在黑格尔的逻辑中一样,问哪个假说是“真正的”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结论(什么都不存在......)是 "真 "的,这就把我们抛回到了整个运动中。

63 关于这个"退行 (regression) "的出色描述,见 Peter Klepec,"论德勒兹的准原因概念",《Filozofski Vestnik》,第 29 卷,第 1 期(2008 年),第 25-40 页。

64 曼努埃尔-德兰达,《密集科学与虚拟哲学》,伦敦:Continuum 2002, p. 75。

65 我在《没有身体的器官》(Organs without Bodies:On Deleuze and Consequences, London:Routledge 2003。

66 举个弗洛伊德式例子:通常,我们的言语是由语言、心理等因果关系决定的;但当出现传达无意识信息的口误时,某些外在原因就打断了因果关系的顺畅流动。

67 比如在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无产阶级是历史的实际主体,注定要通过革命行动来占有异化的历史实体 (Substance) --这就是为什么卢卡奇要把康德式超验的形式主义提升为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理想表达,从而使黑格尔已经作为其神秘化的克服而出现。

68 关于这一点的详细论述,见插曲 3。

1 弗朗索瓦·巴尔梅斯 (François Balmès) , Ce que 拉康 dit de l'êtr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9, p. 72.

2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 Le séminaire, Livre III: Les psychoses, Paris: Seuil 1981, p. 358.

3 巴尔梅斯,《拉康所说的存在》,第 91 页。

4 弗朗索瓦·巴尔梅斯 (François Balmès) , Dieu, le sexe et la vérité, Ramonville Saint-Agne: Érès 2007, p. 53.

5 同上,第 81 页。

6 同上,第 66 页。

7 Jean-Marie Lardic, in G. W. F. 黑格尔, Leçons sur les preuves de l'实存 (existence) de Dieu, Paris: Aubier 1994, p. 9.

8 在黑格尔的思想中,方法与制度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按照标准的马克思主义 "主义",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黑格尔的体系是保守的,而他的辩证方法是革命的,因此我们应该把方法从体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种天真的对立忽略了二者的同一性,这有点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教学的奇怪命运,在俄国被称为他的 "体系",而后来在美国(在 "演员工作室 "等地方)极具影响力,则被称为他的 "方法"。

9 见亚历山大-科伊雷:《黑格尔 à Iena》,收录于《哲学史研究》,巴黎:加里马尔出版社,1971 年。

10 我在此依据的是 Catherine Malabou,《La chambre du milieu》,巴黎:赫尔曼,2009 年。

11 G. W. F. 黑格尔,《心灵现象学》,第二修订版,译者:J. B. Baillie,Mineola:Phenomenology of Mind。J. B. Baillie, Mineola:Dover 2003, p. 74.

12 Martin Heidegger, Gesamtausgabe, Vol. 68: 黑格尔, Frankfurt:Vittorio Klostermann,1993 年,第 37 页。

13 同上,第 103 页。

14 沃尔特-本雅明,《暴力批判》,载于《文选》,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43 页。

15 同上,第 245 页。

16 哈贝马斯传播的一种观点(见 Jürgen Habermas,《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第 1 卷和第 2 卷,纽约:纽约大学出版社,2008 年)。见 Jürgen Habermas,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s:16 这是哈贝马斯宣传的一个观点(见 Jürgen Habermas,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 1 and 2, New York: Beacon Press 1985),但也与某个 拉康 并不陌生(见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The Function and Field of Speech and Language in 精神分析," in 《文集 (Écrits)》:The First Complete Edition in English, trans.布鲁斯·芬克 (Bruce Fink) ,纽约:W. W. Norton & Company 2006)。

17 拉康,《研讨会》,第三卷:《精神病》,第 276 页。

18 同上。

19 1959年5月20日的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研讨班,见《研讨会》第六卷:欲望及其解释(未发表)。

20 Philippe Lacoue-Labarthe, "De l'éthique: à propos d'Antigone," in 拉康 avec les philosophes, Paris: Albin Michel 1991, p. 28.

21 巴尔梅斯,《拉康所说的存在》,第 73 页。

22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1966年6月8日研讨班,载于《研讨会》,第十三卷:精神分析的对象(未出版)。

23 回想一下,对于拉康来说,科学的话语是如何以除权 (foreclosure) 的主体为前提的--用天真术语的话来说,在其中,主体被归结为零:一个科学命题应该对重复同样实验的任何人都有效。一旦我们必须把 主体 的阐释立场包括进来,我们就不再是在科学之中,而是在智慧或启蒙的 话语 中。

24 巴尔梅斯, Ce que 拉康 dit de l'être, pp.在这里,我们还可以与 梅亚苏 的 思辨性 (speculative) 唯物主义版本建立联系:科学数学化的实在是在逻各斯与存在的超越性关联之外的。见 甘丹·梅亚苏 (Quentin Meillassoux) ,《有限之后》,伦敦:Continuum 2008。

25 在 1937 年的 本有 (Ereignis) 研讨班(通常被认为是其 "成熟的 "晚期思想的开端)中,海德格尔仍然谈到 "对 本有 (Ereignis) 的意志",这种表述在几年之后是不可想象的。

26 即使从表面的政治层面来看,我们现在也知道,海德格尔对 20 世纪 60 年代末的学生起义深表同情,对维利-勃兰特在选举中获胜充满热情,而且在二战后,他或多或少一直投票支持社会民主党。

27 后面的引文来自 1933/1934 年的这篇 研讨班 的手稿。 见马丁-海德格尔:《关于自然、历史和国家的本质和意义》,收录于《海德格尔年鉴》第 4 卷:《海德格尔与民族社会主义 I》,弗赖堡:卡尔-阿尔伯,2010 年。

28 Bret W. Davis, Heidegger and the Will:On the Way to 泰然任之 (Gelassenheit) , Evanston: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303 页。

29 引自同上,第 286-7 页;译自马丁-海德格尔:《阿那克西曼德片段》,收录于《早期希腊思想》,David Farrell Krell 和 Frank A Capuzzi 译,纽约:Harper & Row 1984 年,第 42 页。David Farrell Krell 和 Frank A. Capuzzi,纽约:Harper & Row,1984 年,第 42 页。

30 关于海德格尔发展中的变化 (vicissitudes) 意志的更深入分析,见斯拉沃热·齐泽克 (Slavoj Žižek) 《为失去的事业辩护》第三章,伦敦:Verso Books 2008。

31 见 埃里克·桑特 (Eric Santner) ,《论日常生活的心理治疗学》,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32 见 Gregory Fried, Heidegger's Polemos:从存在政治学》,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2000年。

33 让-吕克-南希:《自由的体验》,译者:布里奇特-麦克唐纳。布里奇特-麦克唐纳,帕洛阿尔托: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3 年,第 131-2 页。

34 戴维斯,《海德格尔与意志》,第 294 页。

35 同上,第 291 页。

36 同上。

37 F. W. J. Schelling,"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本质 (Essence) of Human Freedom and Related Matters",Trans.Priscilla Hayden-Roy, in Ernst Behler, ed., Philosophy of 德国观念论, London:Continuum 1987, pp.

今天不也是如此吗?对生态学家来说,"原罪 "是笛卡尔对沦为机械对象的自然的统治;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堕落是阶级社会的兴起;对海德格尔主义者来说,堕落是对真理的存在的遗忘,等等。

39 戴维斯,《海德格尔与意志》,第 171 页。

40 同上,第 120 页。

41 同上,第 110 页。

42 同上,第 115-16 页。

43 细心的解释者人已经注意到了海德格尔的Kehre的多重性意义,主要有三个:(1) 海德格尔的思想从存在到本有 (Ereignis) 的转变;(2) 存在的世界史从技术到本有 (Ereignis) 的转变;(3) 本有 (Ereignis) 本身与其Unwesen、Ent-Eignis之间的纷争。

44 这也是为什么拉康式实在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没有一席之地。实在界 (the Real) 最简洁的定义是,它是一个没有给定性的给定:它只是被给定,没有任何解释其存在的可能性--任何给定机构的给定,哪怕是非个人的 "es gibt / il y a",没有一个现象学的视界为它的出现打开空间。这就是没有本体论的本体的 (ontic) 的不可能点。

45 难道海德格尔的划时代历史性概念不是一种超验先验与由超验框架统一的物质的多重性之间的康德式关系的反转吗?在康德中,超验框架是普遍的跨历史时刻,而本体的 (ontic) 则是可变的物质的经验多重性,而在海德格尔那里,超验框架(存在的揭示)是历史的,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而本体的 (ontic) ("地球")则是在其显现的不同历史模式中被揭示的跨历史的 "东西"。因此,对于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来说,同样的 "现实 "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以不同的方式展现。

46 当海德格尔谈到 "隐匿本身的隐匿 "或 "遗忘的遗忘 "时,这不应该被简化为一种双重运动,即在我们沉浸于众生之中时首先遗忘存在,然后再遗忘这种遗忘本身:遗忘始终也是对遗忘本身的遗忘,否则它就不是遗忘。在这个意义上,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它不仅是存在自身的抽离,而且存在只不过是它自身的抽离。(此外,隐匿是对隐匿的隐匿,其方式更为直截了当:被隐匿的不是纯粹的存在,而是隐匿是存在自身的一部分这一事实)。

47 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第二哲学宣言》,巴黎:法雅尔出版社,2009 年,第 39 页。

48 同上,第 51 页。

49 马丁-海德格尔,《本质 (Essence) 人类自由:哲学导论》,泰德-萨德勒译,伦敦:哲学出版社。Ted Sadler, London:Continuum 2005, p. 193。

50 Davis,《海德格尔与意志》,第 145 页。

51 马丁-海德格尔:《关于思维的论述》,约翰-M-安德森和 E-汉斯-弗罗因德译,纽约:哈珀出版社,1966 年,第 54 页。John M. Anderson and E. Hans Freun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6, p. 54。

52 即使是海德格尔用来描述 "新开端 "轮廓的词语,也常常依赖于与形而上学的隐性同构:das Geviert--地、天、人、神的四重世界--是他的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版本:地是物质原因,天(阿波罗形式)是形式原因,人是能动者 (agents) 有效原因,神是最终原因。

53 德里达 将他的 "to-come...... "与康德式 规范性理念严格对立起来:to-come意味着无条件地立即行动的紧迫性,因此,它与采取渐进的方式来实现不可及的 理想恰恰相反。然而,这里有两个对比问题需要说明。首先,康德 已经存在这种紧迫性,不应该把他当作稻草人。其次,德里达必然在当下行动的紧迫性与每一行为(作为偶然的干预)与正义的幽灵理念之间的差距之间摇摆。

54 戴维斯,《海德格尔与意志》,第 266 页。

55 以最激进的历史主义为例:当今的反本质主义话语理论(巴特勒,拉克劳)将每一种 "稳定的 "形成,直至并包括我们的性身份和自然本身,都视为偶然衔接的结果--随之而来的历史观是一种平面的、非历史的、"永恒的当下",其中重新衔接的游戏不断进行。

56 Davis,《海德格尔与意志》,第 208 页。

57 同上,第 279 页。

58 马丁-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Gregory Fried 和 Richard Polt 译,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 65 页。格雷戈里-弗里德和理查德-波尔特,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 65 页。

59 Peter Hallward,"共产主义的理智,共产主义的意志",载于 Costas Douzinas 和 斯拉沃热·齐泽克 (Slavoj Žižek) 编,《共产主义的理念》,伦敦:Verso Books 2010,第 117 页。

60 同上,第 112 页。

61 见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共产主义的理念",载于Douzinas和齐泽克编,《共产主义的理念》。

62 马丁-海德格尔:《只有上帝才能拯救我们:明镜周刊对马丁-海德格尔的采访》,见理查德-沃林编:《海德格尔之争》:A Critical Reader》,马萨诸塞州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04 页: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93 年,第 104 页。

63 Miguel de Beistegui, Heidegger and the Political, London:Routledge 1998 年,第 116 页。

64 与戴维斯对禅宗的同情相反,我们应该记住,日本军国主义非常适合以泰然任之 (Gelassenheit) 杀人的禅宗武士。

1 诚然,如果我们接受宇宙大爆炸的 假说,我们还是可以为宇宙制定一个内在的宏伟尺度或极限,即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一个测量的零点(开端的 独一性 (singularity) )以及全部(有限宇宙的全部),因此,想象中的观察者无法沿着无限的宏伟尺度跳跃。然而,如果许多大爆炸相继发生呢?

2 Peter van Inwagen,Material 存在s,Ithaca: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90 年。

3 凯伦-巴拉德,《中途与宇宙相遇》:量子物理学与物质和意义的纠缠》,杜伦,杜克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35 页:杜克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35 页。

4 斯蒂芬-霍金和伦纳德-姆洛迪诺,《大设计》,纽约:Bantam 2010 年,第 5 页。

5 同上,第 7 页。

6 此外,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就霍金的《万物理论》的积极内容而言,它与辩证唯物主义有着明确无误的相似性 (resemblance) 关系,或者至少与合理版本的辩证唯物主义完全兼容。

7 见 Nicholas Fearn,《哲学》:最古老问题的最新答案》,伦敦:Atlantic Books 2005。

8 同上,第 37 页。

9 同上,第 36 页。

10 难怪电影中最伟大的物质惰性诗人安德烈-塔尔夫斯基同时也是伟大的电影"灵性主义者人 "之一。更广义地说,拉康式实在的三个方面不正是唯物主义的三个方面吗?首先是 "想象的 "实在:众所周知的一粒尘埃,物质的 "不可分割的剩余部分",在被扬弃象征过程中无法被扬弃。然后是"象征"实在:呈现物质现实结构的科学字母和公式。最后,"真正的 "实在:纯粹差异的切割,结构的不一致性。

11 G. W. F. 黑格尔,黑格尔的《逻辑科学》,译注。A. V. 米勒,大西洋高地:Humanities Press International 1989, p. 249.

12 同上,第 269 页。

13 按照这种思路,我们或许可以把量子物理学中的波函数想象成一个被剥夺了对象的现实性的对象的心灵感应,想象成一个没有现实性的点的方向。

14 罗杰-彭罗斯,《通往现实之路》:A Complete Guide to the 律令s of the Universe》,伦敦:Vintage Books 2004,第782页。

15 引自巴拉德:《中途与宇宙相遇》,第 287 页。

16 引自同上。

17 Bruce Rosenblum 和 Fred Kuttner,《量子之谜》:物理学遭遇意识》,伦敦:Gerald Duckworth 2007 年,第 66 页。

18 同上,第 108-9 页。

19 同上,第 164 页。

20 引自同上,第 165 页。

21 Brian Greene, The Elegant Universe, 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 1999,第 116-19 页。

22 我在此依据的是《不可分割的剩余》(Indivisible Remainder)一书的第三章("量子物理学与拉康"),伦敦:Verso Books 1996。

23 引用博尔赫斯的话说,随着卡夫卡的出现,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已不再是原来的他们了,因为从卡夫卡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到以前不存在的层面。

24 见 F. W. J. 谢林:《对本质 (Essence) 人类自由及相关问题的哲学探究》,Priscilla Hayden-Roy 译,载于 Ernst Behler 编:《德国观念论哲学》,伦敦:伦敦大学出版社,2008 年。Priscilla Hayden-Roy, in Ernst Behler, ed., Philosophy of 德国观念论, London:Continuum 1987.

25 Rosenblum 和 Kuttner,《量子之谜》,第 171 页。

26 同上,第 170 页。

27 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 Bostrom),"高等思想的玩物",《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2003 年 5 月 16 日。又名 "模拟论证:为什么你生活在矩阵中的概率相当高?

28 回想一下,康德是如何认为我们对本体性 (noumenal) 现实的无知是我们能够伦理地行动的一个条件:如果我们能够认识事物本身,我们就会像自动机一样行动。

29 尽管这里仍有一个谜团,那就是谚语中的 "多一粒沙 "之谜,它将单个沙粒堆砌成一个合适的沙堆(就像波浪一样)。

30 巴拉德,《中途与宇宙相遇》,第 113 页。

31 G. W. F. 黑格尔, The Phenomenology of Mind, Vol. 1, trans. J. B. Baillie, New York: The Phenomenology of Mind.J. B. Baillie, New York:MacMillan 1910,第 73-5 页。

32 巴拉德拒绝将 反身性 (reflexivity) 概念作为设想观察者包含在被观察内容中的工具,他的论点是"反身性 (reflexivity) 建立在表象主义之上":"反身性 (Reflexivity) 想当然地认为 表象 反映了(社会或自然)现实。也就是说,反身性 (reflexivity) 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表象的实践对研究的对象 没有影响,而且我们对触及 有一种我们对表象 本身没有的对象 。反身性 (Reflexivity) ,就像反射一样,仍然与世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中途遇见宇宙》,第 87 页)。但这一概念忽略了 黑格尔式 反身性 (reflexivity) 的核心,即反射行为包含在 对象 本身之中:对 黑格尔 而言,对象 与其反射之间的距离并非外在的(即:对象 与其反射之间的距离并非外在的(即:对象 与其反射之间的距离并非外在的(即:对象 与其反射之间的距离并非外在的)、对象 是 自在 (in itself) ,反射是它在观察者 主体 看来的样子),而是被刻入 对象 本身,成为其最内在的构成要素--对象 通过它的反射而成为它是什么。反身性 (reflexivity) 概念所隐含的外部性正是巴拉德所说的 "内在的外部性"。

33 Barad, Meeting the Universe Halfway, 第 90 页。

34 同上,第 128 页。

35 而对量子物理学的灵性主义者误读("观察者创造了现实"),不过是把一种同样庸俗的唯心主义与这种庸俗的抽象唯物主义对立起来:在这里,不是对象,而是主体被从现象的具体现实中抽离出来,被预设为现实的抽象来源。

36 巴拉德,《中途与宇宙相遇》,第 115 页。

37 同上,第 114 页。

38 同上。

39 同上,第 347 页。

40 同上,第 350-1 页。

41 铭刻 宇宙学中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另一种对立出现在关于宇宙大爆炸的持续争论中:难怪天主教会几十年来一直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论,将其解读为上帝直接干预的时刻,即宇宙自然法则中止的奇异时刻。唯物主义对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回答是宇宙循环理论,它不是把宇宙大爆炸解读为无法解释的绝对开端的零点,而是把它解读为从一个宇宙进入另一个宇宙的时刻,这个时刻也可以用自然法则来解释。这种观点(依赖于弦理论--弦理论的问题表明了这种方法的潜在弱点)认为,宇宙中不止有通常的四维空间(三个空间维度加上时间):(至少)还有另一个空间维度在我们的世界("蝶兰":多维膜)和它的替身之间保持着无限小但仍可运行的距离;在一个宇宙周期结束时,两个蝶兰相互坍缩,它们之间的距离被抵消,这种坍缩产生了一个新世界的爆炸。见罗森布鲁姆和库特纳:《量子之谜》。

42 这与等级制度的问题同出一辙:为什么高级秩序只有在从属于低级秩序的情况下才能保持其优先地位?

43 巴拉德,《中途与宇宙相遇》,第 149 页。

44 同上,第 152 页。

45 同上,第 335 页。

46 吉尔•德勒兹 (Gilles Deleuze) ,《差异与重复》,译注。Paul Patton, London:Continuum 2001,第 119 页。

47 同上,第 119-20 页。

48 Ian Buchanan, Deleuzism:杜伦,杜克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 5 页:杜克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 页。

49 George Greenstein 和 Arthur G. Zajonc,《量子挑战》:量子挑战:量子力学基础的现代研究》,马萨诸塞州萨德伯里:Jones and Bartlett 1997,第 187 页;引自 Barad,《半路遇见宇宙》,第 285 页(着重号为作者所加)。

50 Barad, Meeting the Universe Halfway, 第 305-6 页。

51 同上,第 311-12 页。

52 同上,第 315 页。

53 霍金和姆洛迪诺:《大设计》,第 179-80 页。

54 所有的神学推测都集中在这一点上:在最开始(或者更准确地说,在开始之前),什么都没有,纯粹潜在性的虚空,什么都不想要的意志,上帝之前的神圣深渊,然后这个虚空被莫名其妙地扰乱或丢失了。

55 Paul J. Steinhardt 和 Neil Turok,《无尽的宇宙:超越大爆炸》,伦敦:凤凰城,2008 年,第 82 页。

56 同上,第 92 页。

57 在驱力的領域中,同樣的縫隙以驱力的目標與目的之間的差異為幌子出現,正如拉康所闡述的:驱力的目標--達到它的对象--是 "虛假的",它掩蓋了它的“真正的”目的,那就是以重複錯過它的对象的方式重現它自己的循環運動。如果说幻想中与对象的合一带来了完整的/不可能的乱伦原乐 (jouissance) ,那么驱力对其对象的一再错过并不只是迫使我们满足于一个较小的享乐,而是产生了一个它自己的剩余享乐 (surplus-enjoyment) ,即 "加法"(plus-de-jouir)。因此,死亡 驱力 的悖论与希格斯场的悖论是严格同源的:从 力比多 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系统反复穿越 驱力 的圆圈比保持绝对静止要 "便宜"。

58 见 Tim Hartford,《卧底经济学家》,伦敦:Abacus 2007 年,第 77-8 页。

59 见斯蒂芬-杰伊-古尔德:《好时棒中的植物尺寸减少》,载于《母鸡的牙齿和马的脚趾》,纽约:W. W. Norton & Company 1994。这就是利润:当我们从资本家那里买东西时,我们付出的代价。资本主义经济计算的是 "无 "的价格,它涉及到有精确价格的虚拟 "零"。

60 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拿破仑与库图佐夫之间的对立是主动消极与被动活动之间的对立:拿破仑疯狂地活动着,一直在前进,一直在进攻,但这种活动从根本上说是被动的--他被动地听从命运的安排,命运将他推向活动,他是他所不了解的历史力量的牺牲品。马歇尔-库图佐夫,他的俄罗斯军事对手,在行动中是被动的--退缩,只是坚持--然而他的被动是由忍受和胜利的积极意志支撑的。

61 有一种人格类型是 "无所事事 "的灾难性后果的典型代表:主体他只是静静地站着,什么也不做,什么也没注意到,却给周围带来了灾难。根据雷-蒙克的说法,伯特兰-罗素就是这样一种人,他静静地坐在家庭网络的中心,享受着生活,而自杀的人却在他周围成倍增加。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一个常见的经验:当一个人过度兴奋时,试图通过停止一切活动来使自己平静下来,通常会失败,因为这样做会适得其反--在这种状态下放弃活动要付出很多努力。更有效的方法是进行一些最低限度的无意义活动,比如有节奏地拉或捏手指--这种自动活动比完全不活动更能让人平静。

关于 关于 表演性与构成性的对立: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听说语言是一种活动,它不是表示事物独立状态的表征媒介,而是一种 "做事 "的生活实践,它在世界中构成新的关系--难道现在不是提出相反问题的时候了吗?一个完全嵌入生活世界的实践如何开始以代表的方式发挥作用,从生活世界的纠缠中抽离出来,采取一种观察和指称的疏离立场?黑格尔将这一 "奇迹 "赞美为 "理解 "的无穷力量,它可以将现实生活中属于一起的东西分开--或至少将其视为分开。

63 Barad, Meeting the Universe Halfway, 第 74 页。

64 或许德里达的 "差异 "概念也有类似的目的。

65 见 Robert Pfaller, Die Illusionen der anderen:Über das Lustprinzip in der Kultur, Frankfurt: Suhrkamp 2002。

66 当今哲学家的一个通病是,他们对主流制度虚伪性的分析本身就暴露了他们的天真:为什么他们看到人们在符合自己利益的情况下不一致地违背自己宣称的价值观时仍然感到震惊?他们真的期望人们始终如一、坚持原则吗?我们应该为真正的哲学家辩护:让他们感到惊讶的恰恰是相反的特征--不是人们不 "真正相信 "他们所宣称的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行事,而是那些宣称自己愤世嫉俗和激进实用主义机会主义的人暗地里相信的东西比他们愿意承认的要多得多,即使他们把这些信念转嫁到(不存在的)"他人 "身上。

67 雷·布拉西尔 (Ray Brassier) , Nihil Unbound:开悟 and Extinction, London:Palgrave Macmillan 2007, p. 223.

68 同上。

69 同上,第 239 页。

70 同上,第 40 页。

71 François Laurelle, Introduction au nonmarxisme, Paris:PUF, p. 48; as quoted in 布拉西尔, Nihil Unbound, p. 138.

72 对马克思的术语引用并不像看起来那样武断: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中,最终情态决断与超定之间的关系是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经济在最终情态中起决定作用,而政治(政治阶级斗争)超定则是整个过程。我们不能把超定简化为最终情态决断--这就等于把政治阶级斗争简化为经济过程的次要影响。同样,最终情态决断和超定之间的二元性应被视为视差分裂。

73 布拉西尔,《虚无无界》,第 139 页。

74 同上,第 140 页。

75 同上,第 137 页。

76 请注意"太一 (the One) 不是 "是如何把我们带回柏拉图的巴门尼德假设的。

77 Alenka Zupančič, "性差异 and Ontology" (unpublished manuscript)。

78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理解那些声称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确实交媾过的神学家,但他们只是把交媾当作一种简单的工具性活动,就像在田里播种一样,没有任何潜在的性紧张。

79 Zupančič, "性差异 and Ontology."

80 同上。

1 见 Mladen Dolar, Oficirji, služkinje in dimnikarji, 卢布尔雅那:Analecta 2010。在文学作品中,索福克勒斯与埃斯库罗斯可能是一对相应的情侣:悲剧僵局与新秩序、恐怖与新的和谐。

2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研讨会》,第七卷:精神分析伦理学,巴黎:Seuil 1986 年,第 30 页。

3 弗洛伊德的投票偏好(他在一封信中说,他通常不投票,只有在他所在的选区有自由派候选人时才会例外)因此不仅仅是私人问题,而是以他的理论为基础的。弗洛伊德式 自由派中立的局限性在1934年变得非常明显,当时多尔夫斯接管了奥地利,建立了一个企业国家,维也纳郊区(尤其是卡尔-马克思宫(Karl Marx Hof)周围,这是一个大型工人住宅项目,是社会民主党的骄傲)爆发了武装冲突。这一幕并非没有超现实的一面:在维也纳市中心,著名咖啡馆里的生活照常进行(多尔福斯以这种正常生活的捍卫者自居),而在一英里左右的地方,士兵们却在轰炸工人的街区。在这种情况下,精神分析的协会发布了一项指令,禁止其成员在冲突中偏袒任何一方,实际上是站在多尔夫斯一边,为四年后纳粹的接管做出了自己的微薄贡献。

4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 "Radiophonie," in 大他者 (Autre) s 《文集 (écrits)》, Paris:Seuil 2001,第 442 页。

5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 "Conférences aux USA," Scilicet 6/7 (1976), p. 15.

6 Nicolas Fleury, Le réel insensé: Introduction à la pensée de 雅克-阿兰·米勒 (Jacques-Alain Miller) , Paris: Germina 2010, p. 136.

7 同上,第 98 页。

8 雅克-阿兰·米勒 (Jacques-Alain Miller) , "La psychanalyse, la cité, les communautés," La cause freudienne 68 (February 2008), p. 118.

9 同上,第 109 页。

10 Fleury, Le réel insensé, pp.

11 米勒,《精神分析、城市、社区》,第 109-10 页。

12 Fleury, Le réel insensé, p. 95(引自 米勒)。

13 同上,第 96 页(引自 米勒)。

14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时间的种子》,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99 页。

15 约瑟夫-德-梅斯特雷,《献祭的启示》,巴黎:L'Herne 出版社,2009 年,第 7 页:"有些神秘的法则是不宜泄露的,必须以宗教的沉默来掩盖,并作为一种神秘来敬畏"。

16 让-皮埃尔·迪皮伊 (Jean-Pierre Dupuy) ,《La marque du sacré》,巴黎:Carnets Nord,2008 年。

17 Louis Dumont,《Homo Hierarchicus》,新德里:牛津大学出版社,1988 年。

18 正如杜蒙所证明的,早在基督教之前,这种自相矛盾的反转现象在古印度的《吠陀经》中就清晰可见,《吠陀经》是最早全面阐述等级制度的意识形态:传教士的种姓原则上高于战士的种姓,但在国家的实际权力结构中,他们事实上从属于战士。

19 当然,对于 "意识形态批判 "的拥护者来说,宗教暗中主宰和控制社会生活的说法本身就是一种卓越的意识形态幻觉。

20 当然,人们也可以说,牧师的较高地位只是战士们为使自己的实际权力合法化而容忍的一种意识形态假象,但这种假象却是必要的,是权力魅力的一个关键特征。

21 迪皮伊,《神圣的印记》,第 13 页。

22 同上,第 143 页。

23 同上,第 151 页。

24 同上,第 161 页。

25 Monique Canto-Sperber, "Devons-nous désirer la paix perpétuelle?" in 让-皮埃尔·迪皮伊 (Jean-Pierre Dupuy) : Dans l'oeil du cyclone.Colloque de Cerisy, ed. Mark Anspach, Paris: Carnets Nord 2008, p. 157.

26 外部强加的社会角色秩序与个人内在的高低价值截然相反,我因此体验到自己较低的社会地位完全独立于我的内在价值。

客观 意识形态和社会斗争的结果:我的社会地位取决于 客观 社会进程,而不是我的优点--正如 迪皮伊 尖刻地指出的那样,社会去神秘化 "在我们这个平等、竞争和任人唯贤的社会中扮演着与传统社会中的等级制度相同的角色"(《La marque du sacré》,第 208 页)--它使我们能够 "在我们这个平等、竞争和任人唯贤的社会中扮演着与传统社会中的等级制度相同的角色"。208)--它使我们能够避免痛苦的结论,即他人的优越感是其优点和成就的结果。

28 同样的机制,只是没有了社会批判的锋芒:我们在社会天平上的位置取决于自然和社会的抽签--那些生来就有较好性格和富裕家庭的人是幸运的。

29 优劣取决于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而这个过程与个人的意图或优点无关--例如,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可能导致我的失败和我邻居的成功,即使我更加努力,更加聪明。

30 迪皮伊,《神圣的印记》,第 211 页。

31 参见最著名的例子:Robert Axelro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New York:Basic Books 1984。

32 让-雅克-卢梭,卢梭,让-雅克的法官:对话录》,汉诺威:达特茅斯学院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63 页。

33 见 让-皮埃尔·迪皮伊 (Jean-Pierre Dupuy) , Petite métaphysique des tsunamis, Paris: Seuil 2005, p. 68。

34 迪皮伊,《神圣的印记》,第 224 页。

35 我从 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中提取了这个表达式。

36 G. K. 切斯特顿,《东正教》,旧金山:伊格内修斯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5 页。

37 我把这些数据归功于 埃里克·桑特 (Eric Santner) 。

38 迪皮伊,《神圣的印记》,第 240 页。

39 与此类似,纳米技术的危险不仅在于科学家们会创造出一个不受(我们的)控制而开始发展的怪物:当我们试图创造一个新生命时,我们的目的正是要带来一个不受控制的自我组织和自我扩张的实体(同上,第 43 页)。

40 马克-安斯帕赫:《唐泰尔与乔纳斯之间的哲学家》,见 让-皮埃尔·迪皮伊 (Jean-Pierre Dupuy) :《旋风中的眼睛》,第 10-11 页。

41 同上,第 19 页。

42 迪皮伊,"从旋风眼到内生定点",见 让-皮埃尔·迪皮伊 (Jean-Pierre Dupuy) :《旋风眼》,第 313 页。

43 乔治·阿甘本 (Giorgio Agamben) , Qu'est-ce qu'un 装置 (dispositif) ?", Paris: Payot & Rivages 2007, pp.

44 同上,第 30 页。

45 在德勒兹的术语中,生命体是一个实体,而主体是一个事件。

46 阿甘本,Qu'est-ce qu'un 装置 (dispositif) ?

47 正如洛伦佐-基耶萨(Lorenzo Chiesa)所言,每一种生物政治学都必然是生物-神学政治学吗?是的,但在一个非常精确的意义上:"纯粹生命 "的概念只能在神学的视野中出现,作为将所有现实还原为 "纯粹生命 "的创始姿态,然后与超越的神性维度相对立。从这个意义上说,"唯物主义 "实际上是一个神学概念:它是我们从神学中减去神性之后剩下的东西。与此相反,真正的唯物主义首先姿态不是否认神性,而是相反,否认存在 "纯粹(动物)生命 "这种东西。

48 阿甘本,Qu'est-ce qu'un 装置 (dispositif) ?

49 同上,第 48-9 页。

50 同上,第 50 页。

51 同理,斯大林共产主义也是如此--它是世俗化的,而不是被亵渎的宗教。

52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精神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纽约:W. W. Norton & Company 1978,第 197-8 页。当拉康谈到身体是屈从"有性繁殖的循环 "时,他并不是指生物交配,而是指性差异作为象征秩序的不可能-真实。粗暴直接地术语说:通过交配繁殖的动物没有薄膜 (lamella) 。

53 见 Judith Butler and Catherine Malabou, Sois mon corps: Une lecture contemporaine de la domination et de la servitude chez 黑格尔, Paris: Bayard 2010。

54 有时,福柯确实接近于这种洞察力--比如,在《性史》第一卷中,他写道,我们终于发明了 "另一种快乐:快乐 在 真相关于 快乐 中,快乐 在认识、分析、揭示 快乐s 中"(米歇尔·福柯 (Michel Foucault) ,《性史》第一卷:导论,Robert Hurley 译,纽约:纽约大学出版社,2007 年)。罗伯特-赫尔利,纽约:Vintage,1990 年,第 71 页)。然而,这些见解并没有发展成系统的 反身性 (reflexivity) 欲望。

55 Fredric Jameson, The 黑格尔 Variations, London:Verso Books 2010, p. 54。

56 拉康也是如此:有一种保守派拉康警告不要解散父之名 (Name-of-the-Father) ,皮埃尔-勒让德的作品就是一个例子,而朱迪斯-巴特勒则错误地将其作为目标;自由派拉康,近年来的代表人物是雅克-阿兰·米勒 (Jacques-Alain Miller) ,他将拉康的对1968年事件的分析解读为自由派对革命者的批判;还有激进革命派拉康,从科普耶茨和巴迪欧到卢布尔雅那学派。

57 这种 "瘪的 "自由主义的黑格尔承认是典型的美国式的(尽管我们可以说它是由哈贝马斯首先概括出来的,但他已经受到了美国实用主义传统的影响,例如,G. H. 米德的主体间性 (intersubjectivity) 概念是建立在认同的主体相互认同的基础上的,这样我就可以通过他人的眼睛看到我自己)。因此,美国第一个黑格尔式学派是实用主义的起源,即美国哲学运动,这也许不仅仅是一种历史奇闻。1856年,普鲁士移民亨利-康拉德-布罗克迈尔(Henry Conrad Brokmeyer)带着一把枪、一条狗和一本黑格尔《逻辑科学》(Science of Logic)隐居到密苏里州的森林深处。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布罗克迈尔独自研读这本书,他坚信黑格尔的思想应该扩展到美国:黑格尔说历史有一个从东到西的方向,这是对的,但他活得太早,没有看到历史从欧洲走向美国。历史朝着世界历史之城的方向发展,最终在一个理性的国家下绽放出自由之花。即使在美国本土,精神也从东部走向西部,走向密西西比河以西最大的美国城市:圣路易斯。布罗克迈耶将黑格尔历史在冲突中发展的概念应用于美国:宗教与科学、废奴主义与奴隶制,直至圣路易斯与芝加哥。圣路易斯在芝加哥面前相形见绌后,失望的布罗克迈尔搬到了更西边的地方--据说,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在俄克拉荷马州的克里克印第安人领地为他们开办了一个黑格尔以幼儿园为中心的班级。但他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实用主义之父皮尔斯(C. S. Peirce)。见 Kerry Howley, "黑格尔 Hits the Frontier," The Daily(2011 年 5 月 19 日)。

58 G.黑格尔, Phenomenology of Mind, second rev. ed., trans.J. B. Baillie, Mineola:Dover 2003, p. 110。

59 Adrian Goldsworthy,《以罗马之名》,伦敦:Orion Books 2004 年,第 69-70 页。

60 Butler 和 Malabou, Sois mon corps, 第 8 页。巴特勒将这种机制描述为 "成为我的身体!"(一个主人 命令我成为--充当--他的身体,但以一种不被认可的方式:"成为我的身体!")这一不被认可的命令。(一个主人 命令我成为--充当--他的身体,但以一种不承认的方式:我应该假装我不是真的身体,而是继续做一个自由独立的个体)似乎比身体更关注现代的支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仆人必须表现得自由自在,心甘情愿地接受从属的角色:现代主人的命令是他的仆人假装自由,而不是仆人。就拿妻子在婚姻中的角色来说,父权价值观依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妻子:妻子必须为丈夫服务,但却是在自由平等的关系中;这就是为什么反抗的第一件事就是公开宣布自己的奴役身份,拒绝在事实上不自由的情况下表现得自由。这种拒绝的后果是令人震惊的,因为在现代条件下,奴役只能在不被承认的情况下再现。

61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就是意识形态物质力量的一个典范。其目标是提供 "精神障碍分类的通用语言和标准规范"。在美国以及世界各地,临床医生、研究人员、精神科药物监管机构、医疗保险公司、制药公司和政策制定者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该手册。自 1952 年首次出版以来,该书已进行了四次修订,逐渐纳入了更多的精神障碍,但也删除了一些不再被视为精神障碍的疾病,其中最著名的是同性恋";下一版(第五版),即 DSM-5 将于 2013 年 5 月出版。(参见维基百科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条目。我在此依据的是莎拉-卡门斯(Sarah Kamens)的批判性分析)。DSM 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医院、临床和保险公司通常要求所有接受治疗的病人都要有 DSM 诊断--由于美国的健康产业综合体的资金周转率是臭名昭著的军事产业综合体的两倍,可以想象 DSM 分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变化会带来多么深远的经济后果。

62 Ed Ayres,《上帝的最后提议》:可持续未来的谈判》,纽约:四墙八窗》,1999 年,第 6 页。

63 同上,第 141 页。

64 Fredric Jameson, Representing Capital, London:Verso Books 2011,第 149 页。

65 Fredric Jameson, Valences of the Dialectic, London:Verso Books 2009, pp.

66 詹姆逊,《代表资本》,第 149 页。

67 卡尔-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第十八个春秋》,译者:索尔-K-帕多弗,莫斯科:马克思 出版社,1987 年。Saul K. Padover,莫斯科:进步出版社,1934 年。

68 詹姆逊,《辩证法的价值》,第 580 页。

69 詹姆逊,《代表资本》,第 150 页。

70 同上,第 151 页。

71 Ayn Rand,《阿特拉斯耸耸肩》,伦敦:企鹅出版社,2007 年,第 871 页。

72 詹姆逊,《辩证法的价值》,第 568 页。

73 同上。

74 这就是为什么批评曼德拉在种族隔离结束后放弃社会主义观点过于简单:他真的有选择吗?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走向社会主义是一个真正的选择吗?

75 雅克-韦尔热(Jacques Verges)的法律生涯就是第二个错误在实践中的一个明显例子。在认识到西方法律体系的虚伪性之后(1945 年,西方列强以人类自由和权利的名义打败了法西斯主义,但却在阿尔及利亚、越南等地实施了残酷的殖民主义压迫),韦尔热最终为那些被西方指控为恐怖主义的人辩护,从克劳斯-巴比到波尔布特。虽然他的目标是揭露西方自由法律制度的虚伪,但这样的程序无法提出任何替代的司法制度。

76 关于这种 "巴特比政治学 "的更详细阐述,请参阅我的《视角》(The Parallax View)最后几页,马萨诸塞州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2006 年。

77 雅克·拉康 (Jacques Lacan) 1969年12月3日于文森斯:"作为革命者,你们所渴望的是一位大师。你们将拥有他"。

78 马丁-海德格尔,《我为什么留在外省?托马斯-希恩,收录于《海德格尔:人与思想家》,托马斯-希恩编,芝加哥:海德格尔出版社。Thomas Sheehan,芝加哥:Precedent Publishing 1981,第 29 页。

79 约翰-伯格,"后记",见安德烈-普拉东诺夫,《灵魂与他者 (Other) 故事》,纽约:纽约评论书局,2007 年,第 317 页。

80 见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三个否定",《卡多佐律令评论》,第29卷,第5期(2008年4月),第1877-83页。

81 G. K. 切斯特顿,《世界出了什么问题》,伦敦:Cassell 1910 年,第 36 页。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