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917年10月东方的转折点
在亚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像欧洲那样激起人们的情感,这不仅是因为战场远在数千公里之外。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制度早在1914年8月之前就暴露出其压迫和暴力的可怕能力。对中国而言,鸦片战争是悲剧性的转折点。为了消灭“英国鸦片贩子”,结束鸦片贸易,1851年至1864年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世界历史上最血腥的内战,估计死亡人数达两千万至三千万”。一个“中国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历史时期开始了(与此同时,俄国和日本也加入了西方屠夫的行列)。除了“外国的轰炸”和“中国历史上最可怕的叛乱”之外,还有“巨大的自然灾难”,解体中国对此毫无抵抗之力。“几乎可以肯定,所涉及的受害者人数在世界历史上从未如此之多。”
与这场巨大的悲剧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只是一件小事。孙中山是辛亥革命和满清王朝被推翻后诞生的共和国总统,他在给劳合-乔治的一封著名的信中回答说:“白人之间的争吵与中国人无关”。在始于鸦片战争、令孙中山热血沸腾的悲惨时代结束之际,布尔什维克的上台给人们带来了一丝希望。这不仅有望结束战争,更重要的是结束殖民奴役。
第二个方面促使这位中国领导人为历史的一个篇章制定了资产负债表,由于十月革命,这个篇章的终结终于可以一目了然了:“美洲的印第安人几乎被他们毁灭了”,类似的命运也笼罩着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其他殖民地人民。他们的处境令人绝望,但“一亿五千万斯拉夫人站了起来,为被压迫民族发出正义的呼声,反对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因此,“在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下,一个人类的伟大希望诞生了,那就是俄国革命。”帝国主义很快就做出了回应:“列强攻击列宁……因为列宁从事解放和自我决断的实际工作,”但人类不会轻易放弃把被压迫民族从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可能性。
当然,孙中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是共产主义者,但从他用有时天真但令人感动的语言描述的“伟大希望”中,我们可以理解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有鉴于此,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认为二十世纪是一个“短暂的世纪”,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创伤性经历,这种观点受到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1920 年 12 月 26 日,“印度支那代表”在法国社会党图尔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讲,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批评:
印度支那代表“(他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胡志明)”在提出这些严重指责后总结道:“我们已经意识到,社会党加入第三国际意味着它实际上已经承诺,从现在起它将正确评估殖民地问题的重要性。”尽管措辞谨慎,意在避免冲突,但有一点还是清晰可见: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并不是1914年8月,当时一场在殖民地发生已久的悲剧蔓延到了欧洲。相反,是 1917 年 10 月,即革命,给殖民地带来了结束这一悲剧的希望。列宁强调了殖民主义的恐怖:“自由英国最自由、最激进的人物......在被任命治理印度时就成了普通的成吉思汗。”他有马克思关于爱尔兰的教训作为后盾。马克思抨击了自由英国对待爱尔兰(即使位于欧洲也是殖民地)的做法:这是一种比沙皇专制俄国在波兰实行的政策还要残酷无情的政策;事实上,这是一种“欧洲闻所未闻”的恐怖政策,只有在“蒙古人”中才能找到类似的政策。”正如我们从胡志明向他的党内同志发出的不要忽视殖民地问题的呼吁中看到的那样,马克思关于宏观视界术语排斥自由的教训在东方比在西方找到了更多认真的听众。这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相关差异,但肯定不会是最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