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人类思想史就像钟摆的摆动,需要数百年的时间。经过漫长的沉睡之后,思想迎来了觉醒的时刻。然后,思想摆脱了那些利益相关者——统治者、律师、教士——精心为她套上的枷锁。
她打破了枷锁。她对自己所学到的一切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并揭露了自己所处的宗教、政治、法律和社会偏见的空洞。她在新的道路上开始研究,用新的发现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创造了新的科学。
但是,思想的宿敌——政府、立法者和牧师——很快就从失败中恢复过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将分散的力量聚集在一起,重塑他们的信仰和法典,使之适应新的需要。然后,他们利用自己如此有效地培养起来的思想和性格的奴性,利用社会一时的混乱,利用一些人的懒惰、另一些人的贪婪和许多人最美好的希望,首先通过教育攫取童年,轻轻地爬回他们的工作岗位。
孩子的精神是脆弱的。用恐惧来胁迫他们是如此容易。他们就是这么做的:让孩子胆怯,然后跟他谈论地狱的折磨;在他面前描绘死刑犯的痛苦和无情的上帝的报复。下一分钟,他们又会喋喋不休地谈论革命的恐怖,并利用革命者的一些过激行为让孩子成为“秩序之友”。牧师让孩子习惯于法律的观念,以便更好地服从他所谓的“神圣的法律”,而律师则大谈神圣的法律,以便更好地服从民法。
通过这种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顺从习惯,下一代的思想保留了这种既奴性又权威的宗教色彩;因为权威和奴性永远是并行不悖的。
在这些无聊的插曲中,道德问题很少被讨论。宗教习俗和司法虚伪取而代之。人们不会批评,只会被习惯或冷漠所牵引。他们不会站出来支持或反对既定的道德。他们尽力使自己的行为看起来符合自己的职业。
人身上所有美好、伟大、慷慨或独立的东西,都会渐渐长出青苔,像一把废弃的刀一样生锈。谎言变成了美德,陈词滥调变成了责任。发财致富、抓住机会、用尽智慧、热情和精力,无论以何种方式,都成了安逸阶层以及以资产阶级形象为理想的穷人的口头禅。于是,统治者和法官、神职人员以及或多或少的安逸阶层的堕落变得如此令人反感,以至于钟摆开始向另一边摆动。
渐渐地,青年解放了自己。他们抛弃偏见,开始批判。思想开始觉醒,起初只是少数人的觉醒,但不知不觉中,觉醒的人越来越多。冲动一起,革命随之而来。
每一次,道德问题都会再次出现。“从宗教恐惧中解脱出来的大脑问道:‘我为什么要遵循这种虚伪道德的原则?为什么任何道德都是强制性的?’”
于是,人们在没有向自己解释的情况下,就试图解释他们处处遇到的道德情感。只要他们认为这是人性的特权,只要他们不从动物、机器和岩石的角度去理解它,他们就永远无法解释它。然而,他们却在当今的科学中寻找答案。
而且,如果我们可以大胆地说,传统道德的基础,或者说充斥其间的虚伪越被削弱,社会的道德水平就越高。正是在这种时候,人们批判和否定道德的时候,道德情感才会取得最大的进步。正是在这种时候,道德情感才得以成长、提升和完善。
多年前,俄罗斯的年轻人就曾为这个问题而热血沸腾。一个年轻的虚无主义者跑来对他的朋友说:“我要不道德!”就这样,他把那些让他无法安宁的想法付诸了行动。“我会不道德,为什么我不能?因为这是《圣经》的意愿吗?但《圣经》不过是巴比伦和希伯来传统的集合,是像荷马史诗那样,或者像现在的巴斯克诗歌和蒙古传说那样,被收集和拼凑起来的传统。难道我还要回到东方半文明民族的思想状态吗?
"难道我必须因为康德告诉我一个绝对命令、一个从我自身深处向我发出并要求我遵守道德的神秘命令而遵守道德吗?但是,为什么这个‘绝对命令’对我的行为比其他命令(有时可能命令我喝醉)具有更大的权威呢?一个词,只不过是一个词,就像“天意”或“命运”这些词一样,是为了掩盖我们的无知而发明的。"
“或者,我的道德是为了满足边沁的要求,他想让我相信,如果我为了救一个掉进河里的路人而淹死,我会比眼睁睁看着他淹死更快乐?”
"或许是因为我所受的教育就是如此?因为我母亲教给我道德?难道因为我们的母亲,我们善良无知的母亲,教给我们这样一派胡言,我就应该去教堂跪下,荣耀女王,在我认识的法官面前鞠躬道歉吗?"
"我有偏见——和其他人一样。我要努力摆脱偏见!即使不道德是令人厌恶的,我也要强迫自己不道德,就像我小时候强迫自己放弃对黑暗、教堂墓地、鬼魂和死人的恐惧——所有这些都是我从小被灌输的恐惧。"
"扣动被宗教滥用的武器是不道德的;我愿意这样做,只是为了防止以一个被冠以道德之名的词的名义强加给我们的虚伪!"
当俄国青年打破旧世界的偏见,打出虚无主义或无政府主义哲学的旗帜时,他们就是这样推理的:不向任何权威屈膝,无论它多么受人尊敬;不接受任何原则,只要它不是由理性确立的。
还需要补充的是,虚无主义青年把他们父辈的教诲扔进废纸篓,焚烧了所有的道德体系之后,在他们中间形成了道德习俗的核心,比他们父辈在《福音》《良知》《绝对命令》或功利主义者《公认优势》的控制下实行的任何东西都要高明得多。但是,在回答“我为什么要讲道德”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看看这个问题提得好不好;让我们先分析一下人类行动的动机。